导航菜单

叶圣陶简介及代表作品(59句精选语句)

叶圣陶简介及代表作品

1、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2、老中青三代分别诵读叶圣陶经典作品《多收了三五斗》《成功的喜悦》《春雨》三篇短文的片段

3、王樱霓,新河中学2021级高一(6)班学生,现就读于高一(7)班。作品《烟雨行舟》获第十九届“叶圣陶杯”作文大赛初赛一等奖。

4、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吗?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

5、《线下》这本集子反映了叶圣陶1923年和1924年的创作风貌。这本小说集的选题,已经从教育及学校生活为主的内容,趋向于小市民心理状态的挖掘,偏重于揭露和批判某些知识分子在新思想掩盖之下的卑劣的个人主义,并把投视的焦点放到了对城市剥削阶级残酷性的抨击上。题材也由乡镇扩展到都市,写到革命和战争,范围扩大得多了。选题的内容中,都有叶圣陶心目中应该铲除的“附生物”,藏着他所渴求的,充满着“爱”、“生趣”、“愉快”的那样一种理想人生得以实现的企盼。

6、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字秉臣,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2年发表童话《稻草人》;

7、 芳儿妈妈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芳儿的姐姐要送给妈妈一个花球做礼物。

8、  《玫瑰和金鱼》(童话卷)收录了叶圣陶创作的经典童话,充满童趣,意蕴深厚,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充分反映了逗文学为人生地的创作宗旨。

9、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那时刘延陵兄介绍我到吴淞炮台湾中国公学教书。到了那边,他和我说:“叶圣陶也在这儿。”我们都念过圣陶的小说,所以好奇地问:“他是怎样一个人?”出乎意外,他回答我:“一位老先生。”但是我们去访问圣陶时,我觉得他年纪并不老,只那朴实的服色和沉默的风度与我们平日所想象的苏州少年文人叶圣陶不甚符合罢了。

10、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11、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

12、诗意•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湛江朗诵艺术沙龙公益活动100期大型诗文朗诵会后记

13、叶圣陶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取材广泛,而以描写中小学教师等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最为出色。他创作了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和童话,以短篇小说成就最高。他的作品语言凝炼精致,具有朴素自然的美,笔触常带有含蓄的讽刺。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说:“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呢?我的回答是叶绍钧。”又说:“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的写实的描写着灰色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14、创办“生生农场”,“生生”二字是指先生和学生

15、自从听说家乡人民要筹备今天这个纪念会,我和弟弟永和就想,在这样隆重的大会上,我们该说些什么呢?对爷爷在甪直的这段生活,作为晚辈,我们无论说些什么好像都不适宜,考虑再决定用爷爷和爸爸说过的三句话,来转达他们对于甪直的无限深情,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16、小说在赞扬倪焕之追求真理、投身革命的同时,又对他的性格弱点做了严峻的批判。围绕主人公,作品还塑造了金佩璋、蒋冰如、王乐山等形象。

17、叶圣陶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

18、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 叶圣陶说。这段谈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圣陶不仅是一为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

19、上午9:在甪直镇叶圣陶纪念馆旁的古银杏树下,首先拜谒了叶圣陶先生墓,随后召开了叶圣陶先生到甪直执教100周年纪念大会。

20、 4月18日,在叶老的第二故乡——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举行“纪念叶圣陶先生到甪直执教100周年暨《叶圣陶甪直文集》首发式”,回眸叶老的历史建树,追寻他的精神境界,触摸他的人文高度,弘扬他的道德风范、爱国情怀、奋斗精神,教育理念。活动受到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的大力支持,由叶圣陶研究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叶圣陶教育思想专业委员会、叶圣陶纪念馆、甪直镇叶圣陶研究中心承办。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等国家、省、市、区、镇各级领导和出版、教育、媒体等各界人士,及叶圣陶孙女叶小沫等家属出席了此次活动。

21、而且叶圣陶把人物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中展现其性格特征,借潘先生这个典型人物,讽刺和批判了旧社会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通过对潘先生颠沛遭遇的描写,也反映了旧中国黑暗动乱的局面下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生活处境。

22、 第二天午后,他们俩见面了,他们把各自的东西送给了对方,他们各吻着所得的赠品,就这样他们的情感更深了。

23、石像本来是被雕成了一位英雄,受到市民的敬仰和尊重,但它却因此而骄傲起来,甚至看不起曾经和自己是一块石头的那些小石块,因为它们现在被凿成了小石块,铺在自己的底下做了石基。

24、《西川集》,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叶圣陶先生入川,本书是叶老入川后出版的唯一随笔集,1945年1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书内收入作者在1944年一年中所写的随笔小品。书名《西川集》,取写作地点而言。

25、我社将以这次纪念大会暨《叶圣陶甪直文集》首发式为新的起点,继续深化教育出版改革,继续做好叶老著作的整理和叶圣陶研究著作的编辑出版工作,为弘扬、传播叶老思想和向社会奉献更多更好的教育图书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这次会上,我社还要与甪直镇签署共建圣陶书院的备忘录。希望通过我们双方共同努力,使叶老的思想和奉献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26、《稻草人》是2008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叶圣陶。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27、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功。首先,在结构方面,作者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仅仅截取几个生活片断和细节描写来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作品第一节中,潘先生从火车下来住进旅馆一段精彩描写,就把潘先生惊惶失措、庸俗可笑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28、 本来想骂他,但看见他仍然在笑,一点也没感觉自己被骗了,于是她的怒气就消了。

29、总之,叶圣陶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用冷静、客观、细致、写实的笔触,进行细节刻画和心理描写,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至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的发表,他自然朴素、冷峻严谨的艺术风格逐渐走向成熟。

30、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8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31、童话《稻草人》以稻草人的眼目,观照惨痛的世情:可怜的农妇、可怜的渔妇、可怜的自杀者、可怜的鲫鱼等等。然而对于人世间的悲剧,稻草人什么都挽救不了、改变不了。最终,在内疚感与无力感之间纠结的稻草人“倒在田地中间”,与悲剧同眠。鲁迅:“《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32、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33、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34、其次,作者善于把自己的意图和感情隐藏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避免对人物做任何主观性评价,并尽量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神态来表现其性格,让读者通过潘先生自身的表演逐步认识和了解他的性格特征。

35、至于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像就骄傲起来,自以为与众不同,瞧不起人,只是我对大石块当时“心理”的揣摩而已。我写小石块看见大石块骄傲以后怎么想,也只是对它们当时的感受所作的随意揣磨。

36、圣陶不是浪漫的人;在一种意义上,他正是延陵所说的“老先生”。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所以仍然——也许格外——是可亲的。

37、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等。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38、本文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

39、(5)杨义著:论叶圣陶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7月。

40、“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41、女郎把玫瑰花的尸骸丢了,以为青年还会送她东西呢! 《月亮姑娘的亲事》

42、第三句:爸爸说,甪直给与我父亲的非常之多,怎么说都不过分。

43、“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44、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研学旅行”导师专题研修学习感悟·梁冬青

45、鲁迅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46、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的表达。

47、叶圣陶先生家属代表叶圣陶孙女叶小沫老师发言

48、他白天要工作照耀万物,晚上还要照耀月亮,因为他知道月亮只有在自己的光辉下才更加美丽。 《快乐的人》

49、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50、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51、1907年,叶圣陶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个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52、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圣陶这几年里似乎到十字街头走过一趟,但现在怎么样呢?我却不甚了然。他从前晚饭时总喝点酒,“以半醺为度”;近来不大能喝酒了,却学了吹笛——前些日子说已会一出《八阳》,现在该又会了别的了吧。他本来喜欢看看电影,现在又喜欢听听昆曲了。但这些都不是“厌世”,如或人所说的;圣陶是不会厌世的,我知道。又,他虽会喝酒,加上吹笛,却不曾抽什么“上等的纸烟”,也不曾住过什么“小小别墅”,如或人所想的,这个我也知道。

53、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主办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迄今为止全国级别最高、最有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作文赛事之备受全国中学师生及教育界、文学界、出版界瞩目。

54、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55、叶圣陶(1894~1988),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出生于贫民家庭,中学毕业后不能升学,作了十年小学教师,课余从事文学创作。他先用文言文写小说,“五四”运动前后改用白话文创作,是我国最早的白话小说作家之一。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并先后任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编过《小说月报》、《中学生》等杂志。他是著名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提倡“为人生的艺术”,是取得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的重要作家。从1919年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他创作的旺盛期,有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1928年写作的长篇小说《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五四”运动至大革命时期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经历和精神面貌。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题材和主题都有突破,注意现实斗争,揭露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罪恶统治。他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56、 童话《稻草人》以稻草人的眼目,观照惨痛的世情:可怜的农妇、可怜的渔妇、可怜的自杀者、可怜的鲫鱼等等。

57、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总结·邱娇

58、其《稻草人》是在自觉的儿童本位的文学理念关照下创作的,体现了作者以“儿童的想象与感情”为美学标准的价值追求。然而,其创作实践与理念之间并不完全一致。早期的《小白船》、《芳儿的梦》、《梧桐子》等,以诗意、轻松、梦境般的叙述笔调勾画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接下来的《大嗓门》、《旅行家》、《画眉》等,则添加了很多社会生活的真实内容,融化了许多“成人的悲哀”在里面;最后的《玫瑰和金鱼》、《花园外》、《克宜的经历》、《稻草人》等,现实人生的凄凉悲惨完全压倒了童话的美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