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韩非子寓言故事有哪些内容(精选36个好句)

韩非子寓言故事有哪些内容

1、感悟:韩非子的同学李斯在其著名的《谏逐客书》写道“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句话和韩非子的话如出一辙,不知道是不是李斯抄袭的韩非子的,呵呵。

2、出处《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13

3、(儒家经常把政治无道与女色联系,认为是红颜祸水,女子误国,其实不是,宓子贱的实践就让有若都有所反思,政治的关键是遵循政治规律,是会用人。)(韩非子寓言故事有哪些内容)。

4、(点评)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神,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5、根据才能授予官职。《韩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6、出处《韩非子》卷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4 

7、在故事中,蝉做了什么?(出露珠)却忽视了什么?

8、房子是做好了,不久,没干透的木头由于承受过重的泥巴而变弯,虞庆的新房子就这样倒塌了。

9、(内卷内斗,不顾共同利益,最后全部毁灭。)

10、难点:体会寓言故事的道理,培养学生对中华古代文化的热爱。

11、(故事)宋人有请为燕王以棘刺之端为母猴者,必三月斋然后能观之。燕王因以三乘养之。右御冶工言王曰:“臣闻人主无十日不燕之斋。今知王不能久斋以观无用之器也,故以三月为期。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今臣冶人也,无以为之削,此不然物也,王必察之。”王因囚而问之,果妄,乃杀之。冶人谓王曰:“计无度量,言谈之士多’棘刺’之说也。” 

12、(点评)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

13、(故事)有相与讼者,子产离之而毋得使通辞,到其言以告而知也。

14、出自《韩非子五蠹》传说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子上死了,他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能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导致兔子也没有得到,庄稼也荒芜了。

15、《庄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261则,其中取材于动物或植物的有34则,取材于人物的有227则。《韩非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340则,其中取材于神话故事的有5则,引述民间故事或将格言故事化的有75则,加工历史故事的有260则。

16、   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宰相,他非常喜爱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鱼进献给他,但公孙仪一概不受。他的弟子很好奇,问道:“你明明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呢?”

17、出处《韩非子》卷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1 2

18、公孙仪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⑤,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⑥。

19、(点评)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

20、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你读的很流利,但是如果能把吮吸和正在它的背后这样的词加重语气,就更能读得有声有色了。谁再来试一试?)

21、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死了。

22、(点评)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23、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没有人能比得上。《韩非子·解老》:“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

24、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25、《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26、(故事)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27、眉睫:眉毛和眼睫毛,比喻近在眼前。近在眼前的祸患。《韩非子·用人》:“不去眉睫之祸,而慕贲、育之死。”

28、(德政实行要想有效果,必须上行下效,所以必须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实行,那样的人少之又少,而统治者中中人居多,让他们执政还是以实行法治刑杀的威猛之政更好。)

29、感悟:以绘画为例,旨在说明做事的道理。人不能同时用两手画出两种形状不同的图画,说明心无二用。此名句的深层意义是在强调学习或做事要用志不分,专心不二。金庸小说里有左右互搏术,周伯通、郭靖都精通此道,不过毕竟是小说,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

30、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韩非子·内储说下》:“州侯相荆,贵而主断,荆王疑之,因问左右,左右对曰‘无有’,如出一口也。”

31、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32、(故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33、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34、寓意: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的行为。

35、(故事)一曰:虞庆将为屋,匠人曰:“材生而涂濡。夫材生则挠,涂濡则重,以挠任重,今虽成,久必坏。”虞庆曰:“材干则直,涂干则轻。今诚得干,日以轻直,虽久,必不坏。”匠人诎,作之,成,有间,屋果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