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不求甚解意思(57个文字精选)

不求甚解意思

1、(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2、◎我拔下草让中文系的一一识别出来,,中文系的学生就乐呵呵说,吾等皆好读书不求甚解者

3、(译文):不追求利益,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高兴得忘了吃饭

4、第四种,认为《五柳先生传》的传主是杨雄。详见范子烨《五柳先生是谁?》及《陶渊明缘何用了九个“不”?》(《中华读书报》2017年9月27日第五版)

5、星期天的作业我不求甚解的快速就做完了,后来被爸爸发现来严厉的批评了我。

6、描写读书的愉快,或者是作为愉快的读书,这恐怕是最早的记录了。……自开头的五柳命名始,充溢全篇的,就是这种漫不经心的游戏精神(不求甚解意思)。

7、尽管如此,陶渊明不羡慕荣华富贵,喜爱清静闲散的田园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读书写诗,不仅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十分自在。

8、邓拓《燕山夜话·不求甚解》:“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9、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10、读音为bù yán ér yù,汉语成语,释义: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11、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12、(hú lún tūn zǎo)是成语,出自《答许顺之书》。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13、◎可是她掌着一大家,不能尽使性子,所以每到这几天,她对柜上和家中的事一概走马观花、不求甚解,过得去毛骡就过得去马,一切等她平和后再理不迟。

14、清代诗人冯班《杂录》:“陶公读书,止观大意,不求甚解”。

15、   意思是说: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16、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17、因为人的大脑经过了间隔,经过了回忆的挑战,对内容的记忆力就会更强。

18、第三部分(第5---6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19、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20岁那年死了父亲。当时,陶渊明家乡浔阳一带,水旱灾害连年不断,陶渊明一家过着非常清苦的生活。他不羡慕荣华富贵,却喜爱闲散清淡的田园生活。他在耕作之余,勤奋读书,觉得很自在。

20、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21、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

22、晋·陶潜(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23、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

24、学习任何知识,都要刻苦钻研,深入领会,不能不求甚解。

25、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6、读书时,先把书大略看看,如果你完全不懂,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那你就放下,这本书的知识暂时还不归你,跟你没缘分。

27、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就叫他来一起喝酒;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阳光都无法遮挡;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碗和饮水的工具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与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造句: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注意每一个细节,不能不求甚解。不求甚解的意思及故事2出处:晋代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28、(例句)对待学习应采取认真的态度;那种~的学习方法是不可取的。

29、“不求甚解”这个词语在现代表现学习认真的人还是学习不认真的人?

30、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31、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不求甚解。

32、元·李冶《敬斋古今黈》:“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33、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

34、   我不止一次的在纸媒或者数媒上看到这句话,这周晚上在压操场的途中,也在学校的广播电台里听到这个话题,虽然实话实说,没有听到太多有营养的或者值得思考的东西,但是这个话题本身其实就很值得思考,我们好像都或多或少存在,被他人误解的情况,好像真的不存在什么表达的方式,能够避免“噪音”的干扰,有时候失真,有时候根本就没剩什么“真”,所以开始有人在各种地方问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解答,你问我怎么看,我只能说我先不站队,我们一起往下分析。

35、你老是这么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这可不行。

36、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7、(释义)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38、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39、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40、第二部分(第2---4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41、(出自):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42、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

43、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千万要问,不要不求甚解。

44、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45、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这是非常有害的。成语故事不求甚解3(拼音)bùqiúshènjiě

46、书是       ——我说:“                                  ”

47、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求甚解并不是好的学习态度。

48、这个成语来源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49、(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50、陶渊明二十多少岁,在江州做了个名叫“祭酒”的学官。他看到官场的丑陋情况,无比扫兴,没过多久,他就辞官回家。他家门前有五棵大柳树,柳阴下是他常常喝酒赋诗的场合。

51、为人之大道全在懵懂,最好不求甚解,单是望望,看天,看星,看月,看太阳。也看山,看水,看云,看风,看春夏秋冬之不同,还看人世的痴愚,人世的倥偬。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

52、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

53、   关于陶渊明的别号“五柳先生”,来源于他自己写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这这篇文章中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54、陶渊明写的诗就象他的为人,平淡、自然,如同天成。

55、小明读书不死记硬背,也不会做不求甚解的事情,所以,他只要他理解能力很好。

56、他穷得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有时冬天还穿着单衣,却怡然自乐,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