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晋文公攻原(70句合集)

晋文公攻原

1、意见归意见,郑文公得知周王落脚于自家境内,立马带人前往问候天子身边随行官员,检视天子日常所用物品,顺便汇报一下郑国的工作。这些都是礼之所在。

2、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该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晋文公攻原)。

3、襄王暂居于氾,然后派使者分告鲁、晋、秦等诸侯,自称:“不榖不德,得罪於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鄭地氾。”意思是自己无能无德,得罪自家弟弟,目前鄙居于郑之氾地。

4、A.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5、北魏庄帝(528年—530年在位)时沁水曾为广宁郡永安县治,北齐改为永宁县,北周沿革前制,隋朝开皇年(581年--600年)复改为沁水县,属泽州。一般认为,北魏的永安县治,北齐、北周的永宁县治,皆位于沁水西部的固镇,隋朝开皇年废永宁县而立沁水县,沁水县治才移至今治,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6、晋军就地休整三天,吃的都是楚军囤积的粮食,随后才拔营回师。到达衡雍时,晋文公下令在践土为周王建造了一座行宫。

7、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8、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率领卫国、曹国和邾国等四国人马打到齐国,齐人里应外合,拥立齐孝公,宋襄公因此声名鹊起。

9、当楚国战败之后,楚王遣使传话给子玉说:“令尹若是归国,将怎样面对申、息两地的父老呢?”子玉所帅军队多由申、息两地的子弟组成,如今死伤甚众,楚成王因此责其率性。子玉的两个儿子对楚王使者说:“子玉本想***以谢罪,是我二人阻止了他,说:‘还是等楚王来杀你吧。’”然而子玉毕竟无脸回国,军行至连榖时便***了。

10、原国本为周王朝时一个小小诸侯国,古代文献对其没有系统记载,能够见到的记载较为杂乱零散,而且头绪纷繁。清人李锴所撰《尚史》卷九十七《地理志·原》对原国历史记载,较为简明系统而且全面,兹录如下:

11、晋军“退避三舍”,表面上是为了履行诺言,而实际上达到了争取舆论,避开楚军锋芒,松懈楚军士气,后发制人的目的。

12、四月二十九日,晋文公在郑地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召集诸侯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俘获的楚国步卒千人,兵车百乘。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晋国的霸业自此确定。

13、践土之盟,周襄王实际上应邀到了现场并参加了其中两项重要活动。历来诸侯会盟,周王只派代表参加,自己并不亲自到场,否则有***尊严,算是惯例。此前齐桓公首霸,周王也没有亲自到场见证。甚至在齐桓公称霸的整个过程当中,都没有见到他朝觐周王的记载。相比之下,晋文公称霸可谓谋划周全、仪式感十足。

14、晋侯辞秦师而下,三月甲辰,次于阳樊。右师围温,左师逆王。夏四月丁巳,王入于王城,取大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戊午,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也。”与之阳樊、温、原、攒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阳樊不服,围之。苍葛呼曰:“德以柔***,刑以威四夷,宜吾不敢服也。此谁非王之亲姻,其俘之也!”乃出其民。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迁原伯贯于冀。

15、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16、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令尹子玉讨伐宋国,宋成公向晋国求救。由于宋成公之父宋襄公善待晋文公,曹、卫羞辱过晋文公,晋文公为报私仇,攻伐曹、卫以解宋围,与楚战于城濮,楚兵去,晋称霸。公元前620年,宋成公去世,其弟子御杀了宋成公的太子和大司马公孙固,自立为宋国国君,史称宋后废公。之后,宋国人又杀了宋后废公,立宋成公的小儿子杵臼为宋国国君,是为宋昭公。

17、宋景公(?-前469年),子姓,宋氏,宋元公之子。其名《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作栾,而《史记·宋世家》作头曼,《汉书·古今人表》作兜栾。青铜器宋公栾簠,《殷周金文集成》对此器的编号为45其铭文有:“有殷天乙唐孙宋公栾作其妹勾吴夫人季子媵簠。”可见宋景公自称其名为栾。

18、趁着曹国军队士气回落,晋军加强攻势,终于破城而入,曹国陷落。入城之后,晋文公历数曹君之罪:一是有贤人而不用(贤人指僖负羁,当年重耳流亡途经曹国,僖负羁夫妇认定其终将成就大业而礼遇之);二是以曹国之小而乘轩者三百人(乘轩者指大夫以上官员,说明曹国吏制混乱、人浮于事);三是曹君无礼(当年重耳流亡至曹国,虽受接待,但曹君竟然趁其沐浴时偷窥)。总之,晋文此番教训曹国,既振振有辞,也算是理由充分。

19、《晋文公守信得原卫》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0、开战之前,晋文公在有莘之北检阅军队,认为“少长有礼(纪律严明),其可用也”,但子玉还是盲目地认为“今日必无晋矣”。

21、宋成公,子姓,宋氏,名王臣,春秋时期宋国商丘人,宋襄公之子,宋国第二十一任国君,在位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0年在位)。

22、据说,令尹子玉曾经为自己制作了镶玉的马冠、马鞅等物品,还未使用。城濮之役,战前子玉梦见河神对自己说:“把这些给我吧,我将赐给你孟诸的水草之地。”子玉不肯遵照神谕将物品献祭给河神。他的两个儿子派人劝谏,子玉也不听。

23、次年春,晋文公率军讨伐曹国,向卫国提出借道前行,遭到拒绝,晋军只得绕道。随后,晋国先伐曹再讨卫,并且占领卫国的五鹿。重耳流亡时途经五鹿,遭乡人扔土块驱赶,狐偃拜而受之,以为天意。如今天意成真,五鹿果然为晋所有。

24、富辰这番话很有见地,他清醒地看到在周室孱弱的背景下,王室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京畿周围姬姓诸侯的保护。不过,周襄王不愿失了面子,没听富辰的劝谏,派颓叔、桃子两位大夫出动狄族部队前往讨伐郑国。当年夏天,狄师攻取郑国的栎地。

25、晋国人准备将灵柩移到晋国宗室大本营曲沃停放。刚出绛城,棺木当中突然传出如牛鸣般的声音——晋文公显灵了。主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让众大夫下跪,宣布说:“国君有军事命令发布,将有来自西边的军队过境侵袭我国,如果我军发动攻击,必获大胜。”

26、晋文公见楚军向曹都陶丘***进,下令晋军向卫境退避三舍。有些将士不愿后退,认为晋君避让楚臣是耻辱,况且楚军已经疲劳,不应该后退。狐偃解释说,晋侯以前流亡在楚时,曾受过楚王的恩惠,并有“退避三舍”的诺言,现在如不履行诺言,那就是楚军理直而晋军理屈了;如晋军退避而楚军仍不肯罢兵,那是楚臣来犯晋君,理屈的是楚国了。晋军“退避三舍”,楚军将士都想停止追击,子玉不肯,继续尾追。

27、楚国大夫荣季听说此事之后接着劝他:“假如身死而有利于***,都要去做,何况几件玉器呢?与***利益相比,玉石犹如粪土罢了。既然有利于军事,又何必吝惜?”子玉仍旧不听。荣季告退,出来后对子玉的两个儿子说:“不是上天要令尹失败,而是令尹不以民为重,实在是自取其败啊!”

28、光绪《沁水县志》记:沁水古城设“东、西、北三门,门各有楼。其匾额东曰‘迎晖’,西曰‘纳爽’,北曰‘拱宸’。”可以和江苏南京与陕西汉阴古城门楼匾额比较一下。宋周应合《景定建康(江苏南京)志·城阙志·三亭轩》:“四城门接官亭,旧有亭,卑陋弗称。咸淳改元之春,马公光祖撒而大之,名其东曰‘迎晖’,西曰‘致爽’,南曰‘来熏’,北曰‘拱极。’丹雘烂然,过者瞩目,各有文以记始末。”雍正《陕西通志·城池·兴安州·汉阴县》:“嘉靖十四年,知县李时秀扁其门,东曰‘迎晖’,西曰‘承恩’,南曰‘南薫’,北曰‘拱辰’。”

29、楚军战败,所幸子玉及时下令收兵,才不至于大败,战事就此结束。城濮之役虽然事关重大,双方仍算是点到为止。

30、宋公稽是宋微仲之子,在父亲死后继位,生卒年不详。宋公稽死后,其子宋丁公继位。

31、原叔,武王之弟也,封于原(原地无考)。其后有原庄公,是为原伯。恵王元年(鲁庄公十八年,前676年),使原庄公逆王后于陈。三年(鲁庄公二十年,前678年)王子颓入成周,王居郑,子颓享大夫乐及遍舞。郑伯曰:“哀乐失时,殃咎必至。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明年,郑伯纳王杀子颓,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以王复辟享礼,亦备六代之乐)。原庄公曰:“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五月,郑伯卒。襄王时,有原伯叔帯,以狄师伐周,获原伯。又有原伯贯者,周守原大夫。襄王十七年(鲁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晋文公平叔帯之难,与之阳樊、温、原、攅茅之田。原不服,晋侯围原,原降,迁原伯贯于冀。又有原襄公者,周大夫。定王十三年(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王孙苏与召氏、毛氏争政。明年,晋使士会,平王室王享之原,襄公相礼焉。又有原伯绞,亦周大夫。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前530年),原伯绞虐其舆臣,使曹逃(舆,众;曹,群也)。原舆人逐绞,而立其弟跪寻,绞奔郊。原伯鲁者,亦周大夫,鲁人会葬曹平公,原伯鲁与之语,不说学。鲁闵子马曰:“周其乱乎?原氏其亡乎?”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周讨子朝之d,杀原伯鲁之子(《左传》)。

32、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子姓,宋氏,名兹甫(?-前637年),《史记》中说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宋国第二十任国君,在位于前650年至前637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成公的父亲。

33、1276年,元攻南都,宋朝覆灭。因怕元兵追杀,赵氏一族中赵昶与其兄赵旭自临安逃至山东禹城,后赵旭隐迹禹城,赵昶逃至山东成武并改为宋姓融入当地宋氏,隐迹郜鼎。

34、四是,在决战时,晋军能针对楚军部署的特点,采用先弱后强、佯退诱敌、攻敌翼侧、两面夹击的战法,各个击破了楚军,取得了决战的胜利。

35、四月四日,决战开始。晋左翼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以助军威,首先向当面的楚右军的陈、蔡军发起攻击。陈、蔡军战斗力很差,遭到晋军这一突然攻击,惊慌失措,向后退却,蔡公子卯被杀,军队溃败。

36、四月四日,晋军在城濮以南的莘(亦称有辛、有莘、有俛,在今山东曹县酉北)北与楚军对阵。双方决战的兵力部署如下:晋、齐、秦、宋联军为: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佐将,各率领一支部队,统归狐毛节制。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佐将,各率领一支部队,统归栾枝节制。中军在中央,先轸(也叫原轸)为元帅,率领一支部队,同时指挥三军,晋文公亦在中军;郤湊为佐将,亦率领部队一支,但受先轸节制。

37、明代陕西等处提刑按察司使致仕前南京大理寺左寺正禹郡松堂徐衍祚撰文、河南道整饬□州兵备佥事前翰林院庶吉士兵科给事中邑人眷生晋川刘东星书丹之万历六年(1578年)《明宗教涧松张翁配孺人李氏合葬墓志铭》:李氏“卒于万历六年正月十九”,张翁“其先代世系已备载涧松翁志矣,兹不复叙。邑令公将以四月十六日,奉柩合葬于原伯故城祖茔之兆焉,礼也。”墓主李氏为前碑张镗夫人。

38、早在晋文公即位那年(前636年)的冬天,周襄王遭到他兄弟叔带勾结狄人的攻击,避居郑国的氾城(令河南襄城县),向秦、晋求援。前635年,秦国出兵黄河岸上,准备勤王。此时,赵衰向晋文公建议说:要想取得霸权,最好是借此机会保护周襄王回洛阳;如果让秦国抢先,就难以号令天下。文公采纳其建议,遂于这年春率军到达阳樊(今河南济源西南),打败了狄人,杀了叔带,迎接周襄王回洛阳复位。襄王以文公勤王有功,便赐以阳樊、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等地。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湊为温大夫,经营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从此,晋文公抓到了“尊王”这块招牌,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提高。这时,黄河中游是楚国的势力范围,晋国要想争夺中原霸权,就非同楚国较量不可。因此,晋楚的矛盾日益尖锐。晋文公为了表示与秦国通好,在这年秋天派兵助秦攻郡。这一行动,不仅缓和了秦晋之间的矛盾,也为秦打通了武关、荆紫关,导秦南向楚国,牵制楚国对中原的压力。

39、 晋文公攻原 , 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40、周襄王十八年(前634年),鲁国因和莒、卫结盟多次遭到齐国的进攻,便求助于楚。宋国因曾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襄公受伤而死,不甘心对楚屈服,看到晋势力日强,地位日高,就转而投靠晋国。楚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出兵进攻齐、宋,并借以制止晋国向南扩展。晋国也利用这个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就揭开了城濮之战的序幕。

41、岁月不居,生命万千,天长地久无时尽,时光绵绵无绝期。

42、晋文公攻原①,裹②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③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④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⑤待之。”

43、沁水古城三门匾额题名,既通俗通用,又考虑到沁水古城所处的地理特色,非常合宜。东、西城门匾额,一望而知其意,唯北城门“拱宸”,有些难解。宸,即天象北极星座,居紫微垣中。借指帝王,或帝王所居的京师、宫城。《文选·班固·典引》:“是以高光二圣,宸居其域。”蔡邕注:“言高祖、光武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所以古人常以拱宸借指京师、宫城的禁军,即御林军,也指京师或宫城,如紫垣、紫州、紫京等,皆指京师或宫城。沁水人把沁水古城想象为护卫帝王或护卫京师的藩城。

44、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45、沁水县城虽小,却是精心选址建成。清代邑人张道湜《补修县城来脉记》云沁水县城之气运与乌岭地脉相接:

46、

47、三是,决战前晋国君臣能够深入地分析客观形势和利害得失,并针对敌友的情况及楚军统帅子玉的性格,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如进攻曹、卫以制楚,许曹、卫复国以绝楚,扣留宛春以怒楚,退避三舍以诱楚,不但达到了激楚求战的目的,而且使自己在对楚作战中始终处于有理、有利的地位。

48、县志所记沁水为“原伯故城,县西北有碑,张大司马曾辨之”,指的是在沁水县城西北凤原所存几通刻有“原伯故城”的明代碑刻。

49、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受,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

50、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今湖南沅陵邵阳、怀化一带土家族)有取汉姓为宋氏者。

51、②源于d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国d项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2、滑国弱小,不经打,很快便表示愿意驯服。等郑国军队一撤,滑国又立马背叛倒向卫国。于是郑国的公子士、洩堵俞弥两位大夫率师再讨滑国。事情引起王室注意,周襄王派伯服和游孙伯两位大夫前往郑国替滑国说情,希望老郑看在大家都是亲戚的份上不要讨伐滑国。照理,王室亲自出面调停,郑国多少该给点面子。不料,情商欠费的郑文公不但不给面子,反而扣押了两位王使。

53、示例三:(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54、楚军的战略是运用其优势力量,援鲁以制齐,结曹、卫以抗晋,并进攻背盟的宋国,以争夺中原的霸权。其结果,既结怨于晋,又树敌于齐;长期围宋,顿兵坚城,使士卒疲惫;攻齐谷邑,造成兵力分散;救卫不及,失掉了盟国。所以在战争一开始,就陷于不利的局面。

55、另外,沁水西二十里曲寨村大庙,存有一通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乡人所立碑刻,记曰:“夫沁古原地也,西二十里有村,帽岭争崇乎伞山,印陵昌阜。鞍桥为显,特峙于艮乾;笔架乐鼓,对侍夫巽坤。其间有寨,环绕盘旋,曰曲寨。说者晋文公攻卫得原,潜师屯此,未知是否?”碑后题署“大清道光九年岁在强圉大渊献极如月谷旦立”。

56、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57、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118位。当代,宋姓总人口约1120万,约占***总人口的0.81%,为第22位大姓。

58、出自《晋文公攻原》: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

59、听说天子蒙尘,秦穆公立即召集军队驻扎在黄河岸边,准备护送襄王回朝。此时,意识到事情重要性的晋大夫狐偃立即向晋文公进言道:“要想取得诸侯拥护,最好的办法便是勤王。既能取得诸侯信任,又符合天下大义。继承文侯辅佐平王东迁之功业,使晋国的信用在诸侯当中广泛传播,机遇就在当下。”晋侯于是辞退秦师,自帅晋师顺流而下,前往勤王。那么,秦军为什么可轻易劝退呢?首先这是人家姬姓家事,晋文公既然愿意出面,他人自不便插手;其次秦国地远,就算勤王成功也只能获得一点虚名,并无多少实际价值。

60、姬宋,字子公,又称公子宋,为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宋氏。

61、朱学渊根据《史记·宋世家》记载的宋景公名头曼与匈奴头曼单于的名号相同,而认为他们有相同的语源。

62、隋开皇间筑,周二里一百步,池深一丈,东、西、北三门,门各有楼,东曰“迎晖”,西曰“纳爽”,北曰“拱宸”。明洪武间县丞陈德、正统中知县贾茂、景泰中知县张升、正德中知县王溱相继重修。嘉靖中,知县张爵加修。城东临河,常患冲塌,因筑石堤障之,患始息。万历中知县扈文魁重修。崇祯间流贼攻毁,署事州同张大为重修,并浚壕。

63、王观察指沁水郭壁王纪,顺治年进士,官至济南道参政。曾参编顺治《沁水县志》并为作序,志不存。后来的县志中多见“王观察曰”评语,即王纪之语。康熙《沁水县志》将“王观察曰”直接署为“王纪曰”,并置于卷首。王氏之言,亦指沁水县治实与历山舜庙气运相通,其实沁水县治更多与中镇霍山气运相通。

64、公元前636年,周王室与郑国之间又起了冲突,起因是郑国攻打滑国。

65、迁入沁水的原国,以王寨为中心,沁水县城则是当时原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沁水这个地名,应该在原国迁入沁水的春秋时期,就已经起用,指的就是今天的沁水县城。“沁水”这个地名,用的是河南济源的古地名,济源至今还有个叫作“古沁水城”的古迹遗址。沁水的王寨这个地名,用的也是河南济源的古地名。雍正《河南通志·古迹·怀庆府》:“原城,在济源县西北十五里,晋文公伐原示信,即此,今名原乡。沁水城,在济源县东北沁水南,沁台西,今呼王寨城。”如此计算,沁水县城实际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非常悠久辉煌。

66、原国自河南济源迁入山西河津境内的古冀国后约一百多年,原国也发生一次内乱。晋君将原国其中的一支,自河津南迁至“临晋、平阳间小邑”,即今山西运城闻喜境內之“郊”地。又将原国的宗室,自河津东迁至沁水西部的王寨、樊村、曲则等地,同时包括后来的沁水县城。原国在沁水西部王寨的时间不长,不知何故,又被晋君迁至沁水东部的东峪的团里村,最后在团里村灭国。

67、郑文公不遵王命是由于心中有气:当年五大夫作乱,郑厉公与虢国公联手匡扶王室有功。周惠王在赏赐上区别对待,赏给虢公的是贵重的爵(祭祀所用的礼器),赏给郑伯的是王后用过的镜子。当时刚刚继位为君的郑文公颇为不爽,对周室心生怨恨。现在郑国想要教训滑国,周室不但不支持,反而站在滑国一边,这就更加让人不爽。这才有了郑文公公然抗命,甚至扣押王室使者的举动。

68、晋文公争取齐、秦参战的策略是他自己不出面,而利用曹、卫的土地和宋国的财物,加深齐、秦同楚国的矛盾,***楚国拒绝调停,使齐、秦为晋国“取威定霸”而出兵参战;同时还激怒子玉在不利条件下应战。晋文公这一策略运用的成功,使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楚成王未能识破晋国的计谋,争取齐、秦中立,却轻率地拒绝调停,以致促成了齐、秦与晋的联合,陷自己于孤立,这是很失策的。但当中原形势已转化为对楚不利时,楚成王采取暂时避兔决战的方针,应该说是恰当的。不过,当子玉请战时,成王不仅不坚决命令子玉退军,反而企图侥幸取胜,又允其所请;既允其所请,又不给他增加较多的兵力,这些处置,无疑是错误的。

69、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