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76条文案精选)

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

1、在好朋友谢林的帮助下,1801年1月,31岁的黑格尔终于来到耶拿大学任教。

2、10肯定(某物)是现实性,否定(其对方)是理想性,否定之否定(而其结果则是包含有)是理想的实在性,这就是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p283)

3、1伦理在其自身的矛盾发展的过程中,有三个阶段:即家庭、市民社会与***。家庭是伦理精神的直接的实体性,是婚姻的产物。婚姻是一种伦理的纽带,它以性爱为基础,而排斥其他因素。……婚姻则是伦理法律化了的性爱,消灭了性爱中的暂时的、变动不居的及纯主观的因素。……丈夫为一家之首,他维持生计,管理资本。……妇女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但她造就不出从事先进科学、哲学等等的才能来。……男人好比动物,而女人则因其温柔,好像植物。当女人当政时,***就危机临头,因为妇女不用共相来规范其行为,而用错误的意见与癖好来规范其行为。……他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制”的真正意义在于包含有限制君主权力。这在当时德国资本主义上升的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黑格尔认为君主的最后裁决或签署命令只是一种形式,君主只是一个说“是”(ja)的人,即只是一个盖图章的人,并且给“我”(小写)加点点缀。(《法哲学原理》,第280节,增录。)意即君主是象征,是阿斗。——也可以说是一种模仿***的“虚君制”。(p552-556)

4、‌从生命的欲望到对生命本身的欲望,我们上升到了更高的欲望,那就是对“类”的欲望,就是对人类生命整体的欲望。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对生命的追求最终还是要面临***,所以人总是要追求永生,虽然追求不到,但可以通过繁殖、教育达到传宗接代,在“类”的里面、在家族里面延续自己的生命。所以对生命的欲望本身就转换成一种对“类”的欲望。自我意识体现在“类”上面,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当然首先是体现在父子关系、母子关系等家庭关系里面。但这实际上是体现了整个人类的关系。自我意识本身是一种类的意识,后来费尔巴哈、马克思讲的类意识其实在黑格尔那里已经提出来了。所以自我意识更高的表现就是类意识,就是我意识到我的生命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生命,而且是整个类的生命。我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融入到整个家族、种族——“类”里面去,构成一个生命之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的自我意识变成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只有在“类”里面,我的自我意识才不受我的肉体状态(年轻还是年老,活着还是已经***)的限制,我能意识到我,不再仅仅局限于我这个肉体,而是可以把它扩展到整个类的存在,整个种族的存在。在这方面来意识到自我,这种自我意识就变成无限的。自我意识本质上是无限的。

5、1816年黑格尔开始在海德堡担任哲学教授,他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全书》于1818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还发表了政论《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坚持他的君主立宪制观点,批评邦议员们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

6、搅乱并消解人们的有限表象和在‘共相’之内消解对立”,这构成了柏拉图辩证法的两个使命。智者派和爱利亚派的辩证法成了柏拉图辩证法斗争的对象。黑格尔认为,柏拉图的辩证法揭示出特殊的东西的有限性及其所包含的否定性。特殊的东西因其表象性必然过渡到反面,但特殊的东西的本质是否定性。坚持否定性必然使特殊的东西消解而异于所被认定的东西。纯粹概念、思想所将要进一步加以规定的是“共相”。“这个辩证法就是思想的运动,为了使得共相、不死的东西、自在自为的东西、不变的东西在外在方式下出现在反省意识的前面,这种辩证法是非常必要的。”(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2页。)这一意义上的辩证法为柏拉图和智者派所共具。

7、1因为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既然实质上与内容不相干,因此,它就只能考虑思维形式的正确性。而不能保证我们认识内容的真实性。不遵守形式逻辑必错,但仅仅合乎形式逻辑者未必真;所以如果不考虑内容,单纯运用形式逻辑,则它可能被用来得出与真理相背的结论,这正是形式逻辑的局限性。(p435))     黑格尔的同差别(黑格尔辩证法讲演录)。

8、在目的观的观点下,可以见到机械性化学性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目的有外在的目的与内在的目的之区别。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最大贡献在提出内在目的说,……内在目的观一反机械观,也可以说是精神宇宙观。亚里士多德提出entelechy,一个观念来解释内在目的。所谓“隐得来希”者即范型化之能力。范型本身有一种力量,凡物都是范型与质料构成的,所以万物都有内在目的。柏拉图以为灵魂中有一种力量名爱(eros),爱是灵魂向上追求的力量。万物中之“爱”或生机向上追求目的之动力即隐得来希。这是一种向上冲动的生命力。……万物既有内在目的,达到目的又非有手段不可,可是在内在目的的宇宙观下,如何循曲折的途径,利用手段,便是问题。黑格尔乃提出“理性的机巧”以答复此问题。(p192-193)

9、1黑格尔进一步发挥说,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事物的神圣意义、人类最深刻的利益,精神上最普遍的真理,得到自觉和表现。他说:“艺术是精神对物质的胜利,精神、理念通过物质形象表达自己。”艺术性愈高,则愈需要精神化的物质形象来表达。在黑格尔看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智慧、宗教的重要关键便是艺术。(p564)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评介

10、此外黑格尔当时对***局势的态度和对德国前途的乐观展望,特别表现在1807年1月他给一个学生叫蔡尔曼的信里。他写道:“只有知识是唯一救星。唯有知识能够使我们对于事变之来,不致如禽兽一般,木然吃惊,亦不致仅用权术机智以敷衍应付目前的一时。唯有知识才可以使我们不至于把***灾难的起源认作某某个人智虑疏虞的偶然之事,把***的命运认作仅系于一城一堡之被外兵占领与否,且可以使我们不致徒兴强权之胜利与正义之失败的浩叹。法国人经过革命的洗礼,曾经从许多典章制度里解放出来……这种死板的制度压迫法国人及其他民族的精神,有如枷锁。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法国的个人,在革命震动期间,曾经破除畏死之心,洗掉礼俗的生活,因为生死的念头当时代大变革的时候,对于个人已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法国人所表现出来以反对其他民族的伟大力量,都是由于为这种革命所鼓舞。因此法国人就胜过了那还在朦胧中没有发挥出来的日耳曼精神。但是如果这些日耳曼人一旦被迫而抛掉他们的惰性,就会激励起来奋发有为。因而在他们接触和战胜外界事物的过程中,仍能保持其内心生活,也许他们可以超过他们的老师。”(黑格尔:《通信集》第1卷,第137—138页)(p106)

11、他颂扬战争可以“保持民族道德的健康”,“防止由于长期和平会带来的腐化”。……“***的特殊意志得不到协调时,它们的争执只有战争来解决”。……“***在变化中,没有裁判官去调整它们的争执。最高的裁判者惟有那普遍的和绝对的精神——世界精神。”(参见《法哲学原理》第324页、334页、339页)(p55)

12、年10月底,应德国文教部大臣的邀请,黑格尔赴柏林大学当教授。在柏林,他讲授了宗教哲学、历史哲学等课程,出版了《法哲学原理》。

13、whichhelpsinternalizethethinkingmodeofessentialismandforetellsthefuturedevelopmentofWesternphilosophy.

14、1大家都知道,黑格尔自称全盘接受了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声称“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中文本,第295页。)赫拉克利特的自然观即基本上是持循环说,然而他的自然却是变化不息的。……克罗齐曾说,黑格尔“认为跟人类相类的自然是没有历史的。”(《黑格尔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商务印书馆,第90页。)这话也不完全合于事实。事实上黑格尔认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的运动无始无终,不能说有历史。但黑格尔明确指出:“地球就整个来说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东西即是无历史的,地球有了历史,因此表明他是有生命的。”(《自然哲学》第339页一下“论自然的历史”部分,即《黑格尔全集》第9卷,第457-468页。)黑格尔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真理。”(《黑格尔全集》第9卷,第60页。)地球有了历史,则人活动于其中的自然界也有历史。事实上,黑格尔只是不承认机械的、无生命的物质运动有历史,他所反对的只是脱离概念的发展去谈自然在时间上的发展,他的缺点只在于认为在研究自然问题上,历史方法应从属于逻辑方法,颠倒了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的次序,并不是根本否认自然有历史,更不是否认地球——人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有历史。(p473-474))黑格尔论自然现象的辩证发展

15、4质、量和度——从变这个概念里面,从中就可以产生出第二个层次:质、量和度。这是他的存在论里面的三个大的环节,从质到量到度。有、无、变都属于质,都是一种性质,产生和消灭嘛。那量就是质的真理,量就是质的归宿。而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叫度。度是质和量的统是量质互变的统一。度就成为了一种规律。

16、用黑格尔自己的话说,“关于精神的知识是最具体的,因此也是最高的、最难的知识”。(《哲学全书》,第377节)在精神世界里,精神的发展又分为三大阶段:主观精神,指个人意识而言。客观精神,指社会意识而言。普通所谓“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都属于客观精神。他的历史哲学中所讲的“世界精神”亦是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与绝对理念同一的精神,是无限的永恒的。前面两个阶段的精神——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都是有限的,因此有其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而绝对精神则是永恒无限的。不过体现绝对精神的艺术、宗教、哲学,则是有其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p64-65)

17、a.概念。普遍、特殊、个别这三个环节应该是概念里面所包含的具体的内容。这样一种统一理解的概念,就叫作具体概念。

18、‌“存在,纯存在,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规定。”这是存在论的一个起点。它不是一个完整的陈述,也不是一个判断,而只是一个概念。刚才讲,单独一个概念没有意义,比如“怀疑”,比如“我”,我们必须说它“是”什么,至少说它“是不是”,才有意义。但唯独这个“是”本身例外它是一个动词,一个本源的行动,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命令:去“是”啊!它不符合语法,这恰好说明它不在语法中,而处在语法的开端上,是发起一个句子的第一个概念。

19、thepurposeof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torevealtheessence,theknowledgewhichreflectstheessenceistrueand

20、3变异——现在我们就有两个概念,一个有,一个无,而且有一个无。两个概念呢,还没有内容,还是空的。内,那这个概念就具体了。首先,变是第个具体概念,它包含有和无,存在和非存在,产生和消灭。这些概念都包含在内,所以它是具体的。这是有、无、变这个三段式。这个三段式可以说贯穿着黑格尔整个逻辑学。要把它理解为一个生成的过程,自行生长的过程。

21、1黑格尔认为莱布尼茨力持解释事物不要停留在致动因,而要进而达到目的因,事物的目的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概念。(参看《小逻辑》,121附释。)目的因或目的性这一概念,作为自身的活动力量以它自身为内容,亦即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潜在的统一得到真实的实现,这就是理念。(同上书,2)(p445)

22、a.美和艺术的定义。美是什么?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也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说,既然艺术是绝对精神在感性上的一种体现,一种表达,所以,凡是艺术,凡是美,它们都是用感性的方式来表现绝对理念。表现的理念是什么呢?那就是理想,就是把这样一个理念当作一个形象的东西,当作一种个性化的东西体现出来。

23、***是客观精神最高的体现,客观的自由就最全面最完整地体现在***身上。***又面临着一个国际关系,即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在历史中趋向一种自由的完善。所谓历史就是自由意识的发展。在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不断替换、不断更替的过程中,每一个***所代表的那样一种自由意识层次就越来越提高,最后组成的那个***代表着最高程度的自由意识。比方日耳曼民族,按照黑格尔的意见,就体现了自由意识的最高层次,他们不但意识到“一切人都是自由的”,而且能够把一切人的自由这样一种理念实现为一种具体的***制度。

24、一次性打包购买,原价900元,优惠价599元(送:全部30次高保真音频),单次收费30元。

25、3概念论。概念论是自由的王国,概念论是真正的本体论,或者说概念是真正的存在。以往的存在论和本质论都是为了从里面推出概念论的,也就是要推出真正的存在,或者说真正的本质。万物的本质、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概念。从本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绝对的主体,绝对的自由,我们就进人到了真正的本体,就是概念。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统是存在的真正的本质,是自由的原则。

26、2非存在——存在着一个非存在。这个非存在就是这个存在本身,并且是由这个存在“在起来”的。有一个无。但是还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有。

27、所以,辩证法就是绝对精神不断流动、展开的一个历史过程,它是动态的。任何事物,都是在“正→反→合”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绝对精神”,则是黑格尔对“正反合”的最源头的定义。

28、现象为本质借事物存在而表现。……反思思想中最基本的是同的概念。有具体的同,有抽象的同,具体的同,包含异在其中……故具体的同是异中之同。抽象的同只是知性之同,与异不相干。因为知性主要目的只是区别而不能综合。……可是思想是活的,是发展的,尤其是矛盾发展的,同一律离开矛盾而讨论思想,没有讨论到思想的核心。事实上,没有一个意识是照同一律思想的,也没有一个事物是依据同一律而存在。……真正同一是异中之同。(p164-165)

29、黑格尔简介:黑格尔为什么说***没有哲学?黑格尔(1770~1831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精神为其理论核心,构成了一切社会现象的本源和基础。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和精神文化只是绝对精神自我展现、自我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他认为,***所在的东方是世界的开端,与此相应,***精神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直接阶段,是一种“实体性精神”。

30、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提供哲学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态度。……“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黑格尔:《通信集》,1952年荷夫麦斯特版,第1卷,第119页)……他们的活动不只是完成他们的特殊意图,而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他们便凋谢零落,就像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70页)另一方面,也含有***拿破仑的武力的意思,认为他只不过是“马背上上的世界精神”。他暗示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人物。(p106)

31、2客观性。客观性就是讲的客观世界的那种客观必然性,普遍必然的一个客观世界。那么客观性的三个环节是机械性、化学性和目的性。机械性当然是最低层次了,化学性比较高一点,但是还是属于自然界的无机物。到了有机物目的性,那当然就更高了,到生物界了。在客观上,只有在目的性上面才能体现出来,在生命现象上面,才能体现出这种目的性。客观性,它是由主观性来的,主观性客观化,在推理的阶段,它成为客观的了。但是反过来,这种客观的里面呢,包含有主观的东西。那么,主观的东西在里面,还是起一种内在的作用。

32、(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

33、2自我意识。理性是自我意识的阶段,它能够把握万物的运动,把握万物的矛盾。

34、‌自我意识是一个反思性的东西,它必须要有两个概念形成一个判断,才是自我意识。

35、1本质自身。本质自身,它有这样几个环节:同差异、对立和矛盾,由此达到根据。万物都是运动的,都是发展的,那么它的运动和发展的根据就是自我否定,就是自相矛盾。当然有外来的推动,但是外来的推动也应该建立在自我运动的基础之上。动力源就在一个事物的内部。

36、c.第三个环节就是不法。不法就是违法,或者是侵权,Unrecht,这个词也可以翻译成侵权。抽象法作为一种法,作为一种权利,只有在不法中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所有的人都守法,没有不法现象发生,那这个法也就没有用了。当有人侵权的时候,你可以对他提起诉讼。这种权利叫作诉讼权。

37、10黑格尔说不需要太多的聪明,就能嘲笑“有就是无的”命题。按照有即是无的说法,可以推论出各种不同的命题,如我有钱等于我没钱,这是开玩笑。黑格尔说,这是从特殊的目的利害关系提出问题,特别是涉及个人的特殊目的和利害关系。黑格尔认为,这样反而也有好处,因为哲学的教训,就是要使人从有限目的、私人利益中解放出来,即从哲学观点上看,有钱无钱没有差别,这样超脱潇洒于个人利害之外。(p277-278)

38、4人格和自由意识。人格是一个普遍概念。当然它又是个别的,我们说,你侮辱我的人格,那当然是指我个人的人格。但是这种个人的人格之所以不能侮辱,因为它是普遍的,每个人都有他的人格,而且每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这个时候就产生出了人格的概念,人人平等的概念。

39、1存在——存在“是”(德文是Sein,我猜英文是bejing)是一个决心。要做还没有做,一个意向。有一个有。

40、‌本质论就是要找到事物的根据,要知道它如何存在、何以存在、存在的前提。黑格尔认为这个根据不在别的地方,就在存在里面,本质就在存在之中。存在的深化就是本质。存在自身向内深入就能够到达本质。自身向内有一个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才能到达,所以黑格尔讲本质是“过去了的存在”。本质就是存在的过去式。

41、transcendentallogicandinterpretsHegel’sdialecticallogic’sreformofformallogic.ThepaperholdsthatHegel’s

42、美籍华人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Duckworth)著《坚毅》读书笔记

43、1黑格尔注重历史的连续性,认为“我们之所以是我们,乃是由于我们有历史”,(《黑格尔全集》第13卷,第12页。本文中所标的页数是指中文译本印书边上的米希勒本第一版的页数。)“每一世代对科学和对精神方面的创造所产生的成绩,都是全部过去世代多积累起来的遗产”,(同上书,第13页。)……“而最晚出的、最年轻的、最新近的哲学就是最发展、最丰富、最深刻的哲学”。(同上书,第55页。)这里黑格尔否定了复古的思想,同时也教人注意新生的思想,不要动辄加以“时髦的哲学”徽号而轻视之。(p574-575)

44、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就说了,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那么,绝对精神是怎样把世界万物都实现出来的呢?黑格尔回答说,这就需要精神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法运动,从而分阶段地把种种事物实现出来。一开始,绝对精神是在纯粹的“概念”世界里面运动(正);然后从概念中把自己外化出来,形成了有具体物质内容的自然界(反);经过了一番折腾后,精神扬弃了自然界,结合了前两个阶段,重新回到精神的表现形式中(合)。在这个精神的阶段中,精神首先表现为“主观精神”(也就是个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然后外化为“客观精神”(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到最后,“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走向结合,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对精神在经历一长串的变化后,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来展现自己了——它的具体形态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我们在艺术中通过直观来把握绝对精神,在宗教中通过表象或想像(一个最高神)来把握绝对精神,而在哲学中,则通过逻辑的思考来完成对绝对精神的理解。也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绝对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所以,从世界观上来看,它是一种典型客观的唯心主义立场。但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形式——辩证法,却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马克思。(http://www.baike.com/wiki/绝对精神)

45、b.第二个环节,就是契约。首先有了私有制,有了所有权,所有权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表现在外,那么通过交换,通过转让,于是就有了契约,就是我要跟他人打交道。契约就是两个自由意志之间的一种交换,或者一种转让。

46、如果我们以康德那样的哲学家的形象来描述孔子及儒门后学,那么许多信息已经被遗漏了。

47、‌第二个超感官的世界是一个辩证的世界,是一个对立面相互统在统一中又可以看到对立的世界。

48、realandallothersarefalseornotreal.Platoisthefounderofessentialism.CicerohasacceptedPlato’stheoryand

49、第思维具有主观能动作用,人可以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

50、就他整个体系来看,精神现象学是导言,逻辑学是骨干,应用逻辑学是他逻辑学的发挥。比如他的体系是一棵树,精神现象学是树根,逻辑学是树干,而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便叫做应用逻辑学,是它茂盛的树叶。……比如造房子,逻辑学就是工程师的图案——又比如,逻辑学相当于***的宪法。从世界观来看,逻辑学是世界的宪法,任何运动变化都要遵守逻辑原理。(p87)

51、所以全先于分是有机的看法,分先于全是机械的观点。科学重分,哲学重全。

52、当然啦,我们知无知的会员依旧免费,包括现场参与+线上音频回听哦!

53、年10月,18岁的黑格尔考入德国图宾根神学院。

54、他引用培根的一句名言来说,“很少一点哲学,使你成为无神论者,更多一点哲学,又使你回到宗教。”如把这句话运用到***上,则是“很少一点哲学,使你反对***,更多一点哲学,使你拥护***。”(p231)

55、《逻辑学》(WissenschaftderLogik)1812-1816(lasteditionofthefirstpart1831)

56、此外,黑格尔对于学习的“回忆说”也有精彩解读,他认为回忆说并非对之前的东西的重演,而是内在的深入,是把潜伏在我们内在的东西提到意识面前。所有这些,对于我们的哲学思考,都大有启发。

57、derscopeatanotherlevelofdevelopmentandinterpretstheimplicationsofformallogicintheontologicalperspec2

58、精神哲学。精神哲学是从自然哲学里面发展出来的,体现了自然哲学中潜在的本质。精神哲学里头有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环节。精神现象学。黑格尔认为,精神现象学是“意识的经验科学”。精神现象是研究意识的,而且是由研究经验形态的意识的。意识是从经验中产生的,经验形态的意识,是研究这个的。但是它是一门科学,意识的经验科学。它是为意识的更高的科学奠定基础的,是最初级的意识的科学。

59、structureforexpressingtheideas.Carnap’scriticismofHeideggeraimsatHeidegger’swaysofexpressionrather

60、概念论有主观概念、客观概念和理念,理念就是主客观统一了。它标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环节。

61、在康德看来,形式逻辑虽然不能直接用作获得客观知识的工具,但它在根基上却透露了知性获得客观知识的秘密,这就是对判断的系词“是”的理解。康德为了从形式逻辑转渡到他自己的先验逻辑,特别对“是”(ist,或sein)这个字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说:“我从来都不能对逻辑学家们关于一般判断所给予的解释感到满意:他们说,判断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表象……。我只想指出,在这里并没有确定这种关系何在。”而当康德更仔细地研究这

62、以苏格拉底哲学为直接出发点的柏拉图的对话有别于苏格拉底式的教育。苏格拉底把“共相”提到人的意识面前,但对“一般”的内容未作明晰的界定。柏拉图则要使普遍的表象得到意识,并在借助“个别”达到“一般”时,继而对“一般”的内容作出具体的释述。

63、内容简介:《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思路清晰,比一般哲学史著作更易把握其内在线索,能获得更清晰的哲学历史发展的概念。一条显明的逻辑思路贯穿在各种哲学观点和流派中,使读者能够经受最初步的严格哲学思维的训练。启发性强,着意突出那些在哲学上能够引发思维灵性、智慧机锋的命题和观点,描述其中的起承转合。本书附赠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课堂DVD一张。

64、1从刑罚的报复说出发,他不主张废除死刑。他说,“报复虽然不能讲究种的等同,但在杀人的场合则不同,必然要处死刑”,因为“生命是无价之宝”,“刑罚……只能在于剥夺杀人者的生命”。(同上书,第106-107页。)不过黑格尔也承认,“死刑变得愈来愈少见了;作为极刑,它应该如此”。(同上书,第104页。)

65、tialismisabetterwordthanlogostoexpoundthebasiccharacterofthethinkingmodeinancientWesternphilosophy.

66、这里应该注意的,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立场、对唯物主义斗争所采取的策略是:在哲学史中凡是好的唯物主义,他都把它写成唯心主义,并把他所需要的东西吸收到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他曾说过:“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做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是一切哲学的开始。”(p101)

67、种关系时,他发现:“一个判断无非是使给予的知识获得统觉的客观统一性的方式。这就是判断中的系词‘是’的目的,它是为了把给予表象的客观统一性与主观统一性区别开来。”(2)(P94~95)所以,系词“是”虽然是主词和谓词相联结的中介,但“一般联结的可能性”却并不在于单纯形式上的规范,而是“一个知性行动,我们将用综合这个普遍名称来称呼它,以借此同时表明,任何我们自己没有事先联结起来的东西,我们都不能表象为在客体中被联结了的,而且在一切表象之中,联结是惟一的一个不能通过客体给予、而只能由主体自己去完成的表象,因为它是主体自动性的一个行动”。(2)(P88)康德由此把“是”的作用归结到知性的“统觉的本源的综合统一”这一最高原理,即认识主体的先验统觉的自发能动性。这就从根基上将形式逻辑赖以立足的“脚后跟”旋转到先验逻辑的方向上来了。

68、最主要的是康德把“自己立法、自己遵守”的原则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发挥出自己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强调并论证“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这是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中心原则。康德一方面证明自然界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同时又证明这是由先验的自我、理性的人或人的理性建立的,不是原来物自体所固有的。所以在这个唯心的世界上,他们可以自诩作为理性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人翁。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令人感到地说,天地间有两个最崇高、最令人敬畏的、严肃的东西,就是“上有日月星辰,内有天理良心”。人在外遵守自然律,在内遵守道德律。这都是人自己建立的。人是自由的,人不是工具、手段,人是处在“目的的王国”之中。(p22)

69、形式逻辑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就以确定的形式占据着“思维科学”或“思维技术”(工具论)的位置,从来都没有被动摇过。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式逻辑的产生和建构当然还有它的原始根源,这就是柏拉图以及更早的埃利亚派和智者派的辩证法。但形式逻辑一旦定形,它的这个原始根源就被遮蔽并被人们遗忘了,作为一种思维的工具,它似乎本来就是一种人们日用而不知的现成的东西,只是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从人类思想中发现了它,并且把它系统地整理了出来。从此以后,凡是与这种工具相冲突的想法都是缺乏教养的表现,而对这种固定形式的怀疑则简直是疯狂。两千多年来,除了在细节上不断地有这样或那样的修正和调整外,几乎没有人对这个系统从根本上做出过另外的解释,直到康德提出有一种“先验逻辑”可以用来对形式逻辑作更深层次的理解,才开始对形式逻辑的这种不可动摇的地位构成了威胁。(1)

70、Itbelievesandaffirmsthatthereisanessencewhichisdeeplyconcealedintheexternalbodyofallthings,anditis

71、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哲学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奠基人都很重视此书。马克思很早就仔细读过黑格尔的“哲学史”,对这书作了很高的评价,并曾在“德意志思想体系”中多次加以引证,特别是引证了第三卷的内容。恩格斯在许多著作和通讯里也提到黑格尔的哲学史,特别在“自然辩证法”里,对黑格尔“哲学史”中论述希腊哲学部分,作了摘要和评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哲学史”所作的摘要和评述,提供了批判改造黑格尔哲学史观点的典范:吸收改造了其中的辩证法观点,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并驳斥了黑格尔对哲学史的唯心主义的解释。

72、c.第三个阶段就是知性。知性,Verstand,就是一种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不能脱离经验和感性。什么叫认识呢?就是一个对象摆在面前,我对它有一个观念,能够与这个一对象相一致。我要追溯这种一致何以可能,追溯它的根源。

73、1换言之,战争,在他看来,不惟是必然的,而且是应然的。他不具体分析战争的社会根源、历史条件或种种基于客观条件的必然性,而唯心主义地从伦理出发去宣扬一般战争的必然性与应然性。他也不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而漫无边际地宣扬战争有保持民族伦理生活的健康、防止长期和平会使民族腐化堕落的作用,(同上书,第324页。)这显然是替资本主义***的军事冒险和殖民主义扩张提供理论的基础。当然,当黑格尔歌颂战争的伦理意义时,他心目中也许是想到拿破仑战争曾导致普鲁士王国的复兴,似乎增进了日耳曼民族的所谓“伦理的健康”。这显然表示黑格尔只是片面地、孤立地、表面地看问题,对拿破仑战争缺乏科学的、历史的分析,才会得出这种唯心的错误的结论。我们看到,黑格尔的后人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为全世界、为欧洲人民,特别为德国人民带来重大的灾殃,已***地用历史事实驳斥了黑格尔认战争有保持伦理健康和防腐作用的荒谬思想。(p533)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74、TheAnalyticalMethodsoftheViennaSchool:

75、‌黑格尔的概念是自由的概念,概念是自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