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6句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1、第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并不仅限于心性修养或道德实践方面,而是还要见诸于政治事功方面。他把践行“知行合一”也看成是“知行合一”所倡导的内容,他说:“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参看《传习录》)这“事为”指的是什么呢?其实,王阳明所指的是明德亲民的政治追求和政治实践。在王阳明看来,“内圣”与”外王”是统一的,“明明德”包括“亲民”,因为“亲民”的核心道德便是“仁”。他还说:“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传习录》)显而易见,王阳明强调“亲民”乃“明德”之举,是“明明德”核心内容,而“仁”也正是《孟子》中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基本含义。这对于明以后的政治哲学观念影响很大。

2、遍地草寇,官兵消极应战,王阳明才有立功机会。

3、所有的道,都归于普渡众生,所以钱多钱少的不重要,恶财太多必被反噬,散财卫道才能保平安。(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4、但小编更喜欢历史,因为天理循环,无人能免。(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体会)。

5、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6、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7、图为:智能应用事业部员工在细读《致良知知行合一》

8、“看到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则属于行,人一见到美色就自然喜欢上它了,不是看见之后又另外生出个好色之心去喜欢;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人一闻到恶臭就自然厌恶它了,不是闻到之后又另外生出个厌恶之心去厌恶。又比如一个鼻塞之人,即使他看到了面前散发着恶臭的东西,但他没有闻到,所以他就不特别厌恶它,这是因为他没有闻到臭。”

9、顺应逆境,在逆境中成长悟道。王阳明能够剿匪成功不仅靠的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术。他的悟道教会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样?待人接物上有没有不妥?谈吐言语有没有不到?等等这些问题都要一一拷问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留心,那我们必然会不断进步,必然会取得成功。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出:良知在人,永远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盗贼,你喊他贼,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没有良知了。在在这儿我联想到我们工作中管理的问题。我们的每个职工对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进的职工,我相信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点成绩来向领导和同事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管理者,如何唤醒职工的“良知”,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利用心学的理论来引导职工了。王阳明的心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新事物新思潮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我们要用心学来武装自己,要淡定处理身边的每件事。

10、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11、王阳明的《传习录》中: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1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当你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每天输入的都是自己内心认同的信息,你就不会动不动感到彷徨、迷茫、踟蹰、抓狂。随着信念体系的构建,你会变得专注、自律、自信、充满热情。

14、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笔者认为,这需要从我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

15、在开始演讲之前,有一些不得不接触的名词,需要进行一番当代语境的转换。于是会出现第一张PPT,上面是一些名词解析。

16、第三是扩充力,要内圣外王,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同时也要试着去影响别人,要把内心的仁爱之心扩充到你周围的整个世界,帮助大家,团结大家,同心同德一起干一番大事业。

17、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18、  干部须在心上净,方安得心,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事事从心中良知而为,不他虑,事事可谐而良知日显。不忘初心,不负初心,勿他顾。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有“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觉悟,必须有“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的认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头脑,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心净无杂念,心静无杂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为民,做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19、就算是为了放松娱乐,让自己感到有趣的信息,也必须要从有效信息里来找。比如喜欢看书的人,不必每天都看很艰深的,偶尔可以看看小说,看看漫画也无伤大雅。

20、其中最危险的病毒,就是上瘾。而类似黄赌毒,财色名食睡等等的信息,最容易让人上瘾。

21、王阳明曾对弟子黄直诉说过自己提倡“知行合一”说的动机:“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22、这就是四句教在生活中事上练一个实践的例子。

23、这都是个人选择,自暴自弃不是人类对事件的必然反应。而是长期的自我暗示之后,做出的条件反射。

24、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老爸气得够呛。

25、除了这一更深层次的解释之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有另外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也就是:嘴上知道的,也要身体力行的去做到,否则,他们的“知”与“行”便隔断了。正如他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26、他说的这句话,简直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翻版,慧能大师说的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圣人所悟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那个真心本性,就是那个“知”。

27、其实上面提到的心学术语,核心就是一个“致良知”,其他的词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罢了。

28、然后你开始投入,发现你实际看到的市场跟你以为了解的市场有一些不一样,你在团队组建当中遇到了不少麻烦,你在开发产品,开发市场的时候,发现有那么多棘手的事。这是你的“行”,对吧。

29、顿悟后的阳明先生,从此解开了内心的心结。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阳明死后留下这样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心学的出现,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思想家和革命家,如孙中山,蒋介石等。日本将军东乡平八郎甚至把一生俯首向阳明作为终身的格言!

30、“古人之所以既说知又说行,只是因为世间有一种人,糊里糊涂,随性做事,不懂得思考,只是盲目妄为,所以一定要告诉他知的道理,他才能够行得正确;天下间还有一种人,只知道凭空思索,却不去实践,只是主观揣度,所以一定要告诉他行的道理,才能够知得正确。这是古人不得已,为了补偏救弊才这么说的。若是领会了其中深义,一句话就能讲明白了。现在的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事,以为一定要先有知,然后才能行。如果我现在只讲习讨论如何做知的功夫,等到真正知了,再去做行的功夫,那就终身都不能行,也终身不得知。这不是小毛病,其由来也不是一天了。”提出“知行合一”的动机: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在王阳明看来,“知行合一”原本就是古人的意思,今人将其分作两件事去做,其实违背了古人本意。古人认为“知”存在于“行”中,“行”也存在于“知”中。而古人之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则是因为世间总有一些无知的人,所以要既不陷入妄行,也不轻视实践。古人为了防止世人陷入虚妄,同时也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只好必说一个知,方才行得是,又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31、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32、要说他最突出的贡献,那便是将宋朝时期的“心学”发扬至顶峰,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一下“半圣”。而“知行合一”是他所提出的著名思想理论之一。

33、处处不忘修身修心。王阳明心学有别于儒家正统的程朱理学,强调人心的能动作用,这无疑是正确的观点。我认为,在今天看来,心学无非就是心理学,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乃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现在社会分工极细,各个行业标准要求高,工作、生活、学习压力大,尤其是转隶国家移民管理局以来,要求正规化、革命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细致精致极致不绝于耳、困扰于心,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西藏移民管理警察必须修炼强大的内心、砥砺人生意志,把自己锻造成为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目不转的人。

34、2020年打开了一段动荡的岁月,纷至沓来的不幸与灾难,令未来变得不可捉摸。而我们这样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做不了什么改变,唯有坚守岗位,坚持自我,强化内心,保持善良。好好上班,按时作息,多读书,多锻炼身体,不为外界的纷乱打扰,这个可能是我这样的普通人要修炼的“心学”吧!

35、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感到不满意,想用实践去验证这些大学问,结果一无所得。

36、任何没有进入你内心的信息,都不能真正属于你自身,只是你生命的涟漪而已。

37、其他 指事情一了百了或处理问题妥当。明·王守仁《传习录》下:“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明·张居正《答山东巡抚何来山》:“清丈事,实百年旷举,宜及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多用于处事方面。→一了百了 ↔没完没了

38、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39、道德经: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0、人的思想意识体糸就是人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随着伦理道德良心的存在,并且每时每刻支配着人的“三观”意识,也就是知和行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并为一体,不可动摇。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可以看透一个的意识本质。

41、你若能洞察人性,无往而不利,但是到了这个境界,善恶只在一念间,但是无论你选择哪个,最后的结果还是趋于人类整体的欲望,你敢强行逆趋势而为,必败。所以这个道不会让你富的流油,奴役其他人,迟早会崩的,他会在你的能力增长过程中不断去能力,来维持整体的道的趋势,慈善就是一种方法。

42、与同学们游览了王阳明悟道之龙场原址后,北大教授王学智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两天的阳明心学,了解到阳明心学其实来源于佛,道,儒三教,而其主体则是儒学。王阳明试图用三个字高度概括《大学》,即“致良知”。

43、其实,当能够证得真心、良知时,一切本有的智慧生起,自然就可以知道如何行了。因为这时的行是自然而行,顺应一切因缘而行,随缘自在,自在随缘。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44、阳明先生认为要想有效的转化为执行力,第一就是要有双重人格(人性),就是在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方法上,要敢于承认人自私的一面,一方面讲道德讲正统的方法,一方面还要为了好的结果而“不择手段”,争取达到“出淤泥而不染”,这点非常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古代圣贤都是品德高尚之人,儒释道三家都对“偷鸡摸狗”之事嗤之以鼻,尤其是儒家,比如孔子一生穷迫,“不为斗米折腰”,自古儒家注重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现在学了阳明先生的心学,才知道要解决棘手的复杂问题,不能一味的讲究道德,讲究仁义,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要上非常手段的,一切以结果为导向。

45、那么我们如何把自己的生命力和自驱力激发出来呢?方教授引用了好多典故和现实的例子来讲,激发主要的方式一有去除欲望的缠绕,和情感的缠绕,这两点好理解,清心寡欲才能无欲则刚;还得去除以往做事方式的缠绕,这点太重要了,人都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掉进“我以为…”的陷阱,殊不知外部世界是一直在变化着的,做成事儿的经验只对过去有用,过了明天就不一定有用了,遇到问题时还是得多多思考,找出当下最新或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就是还要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诚实守信,这几点比较通俗易懂,就不再多说了。

46、最后,方教授还讲解了阳明心学的精神来源,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47、例如感觉天气变凉了,我们的良知会告诉我们在老家的父母可能会因此受冻,那么自然而然我们的本能会告诉我们要打电话去关心下,如果有需要就寄钱或者买衣服寄给他们。这便是我们心中的良知意动了,如果行动起来,那便是知行合如若只是想想而不去做,那便是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在我们行动起来后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出于良知,那便是行,如果不知这样做的原因,那便是怠行,即便这次行动了,下次也会怠慢。

48、除了鸠摩罗什这类顶级翻译大师,对于那些喜欢标新立异将经典浓缩的所谓“高人”,一般选择性无视... 

49、转化为执行力的第二点就是阳明先生心学的精华“知行合一”了,听了方教授的讲解,我才知道我之前的理解全是错的。这里的知,是知道,是知识,但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硬知识(10%),也就是能清楚明白的用语言确切表达的标准答案,这个知是从书本上,从老师那里学习得来的。孟子说——“梓匠轮與,能与人规矩,但不能使人巧”,“知”的另一个层次是软知识(90%),就是不能用清楚明白的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智慧,这个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感悟,来自于个人丰富的阅历,也就是孟子说的,千百次实践,淬炼得到的“巧”,“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全部都忘掉,剩下的都是智慧”,这个软知是“知”的更高层面。阳明心学认为,软知识是个人内心的体会和感悟,是不能讲的,如果硬要讲,那就会变成老师教学生的硬知识了,就会降为模仿学习的套路,生搬硬套反而误事。那么如果要去影响别人,那么就就到了“行”这个步骤——即,要想影响别人,带领大家一起干出一番大事业,不要费口舌空“讲”大道理,让大家重复你自己的经验,而是要“做”,指明方向以后带领大家去实践,去试错,让大家(包括自己,这里有自我反省和纠错)在实践中去体会,在工作中获得自己的灵感,“人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这一点太对了,这也解释了我最近工作当中遇到的疑惑,让我瞬时坚定了今后工作的着重点。伟人毛主席是阳明心学的推崇者,也有类似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实事求是”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这就是方教授认为的知行合也是阳明心学方法论的主要发力点。

50、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51、“知行合一”中的“知”指的是“良知”,“行”指的是“实践”,所以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协调。它不是强调理论决定实践的唯心主义,也不是强调实践决定理论的唯物主义,而是不偏不倚,互为表里。

52、我们将身体的感官系统看做一个传感器,传感器里面有眼耳鼻舌身意等信息接收器,分别接收来自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客体信息。

53、啊,说半天忘记写知行合一了,这也是天理人欲一样的前后思想争辩,一件事儿到底是看明白了再做,还是做完了再慢慢想,分先后,要么说大道至简呢,老王直接说别犟嘴,一边干一边想,然后落实到现在就是每天的早会了。

54、学校总务处周文伟主任,在干部们的“享读一刻”时间里,为大家分享了阅读《知行合一》的读后感。

55、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就是“去恶为善”、“去人欲,存天理”的工夫。他声明:“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56、表面看相当地不吉利(结果第二天就出现浦东机场的本地新冠,给这次游学蒙上一层阴影),但卦词内又包含了: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加三日(行程正好7日)。

57、最终,我们还是要星辰大海的,道无止境,让你活的舒服点而已。恰巧你有能力普渡众生,别犹豫,普渡众生吧!

58、大意: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59、有一回,庞涓感谢童子的帮忙,将他煞费心机得来的《吴起兵法》竹简作为厚礼赠予了童子。童子却扔在一边。

60、心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经世致用。如果学了心学不能让你感受到学以致用,改变自我命运,那基本等于没看懂。

61、王阳明所谓的“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他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他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比如现在有很多人讲佛论道一套一套的,而自己的行为、处事的态度却与他所讲的相去甚远。别人指出他点儿毛病,他动不动就急了,这就是典型的知行不一。

62、慢慢悟道吧,提升思想境界,很快乐,当然了,悟道不保平安,不保赚钱,不保彩票中奖。

63、现在好多人喜欢王阳明,都难免有叶公好龙之嫌,对于他的生平事迹津津乐道,还有称呼其为“明朝一哥”的,可是真的耐下心来专研《传习录》,学习心学的人凤毛麟角。即便有研读心学的,也往往读出了一股子的腐儒味,动不动说什么良知啊、天理啊、私欲啊,听得人昏昏欲睡。

6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65、当你没有接收为有效信息时进入你的内存时,这花对你来说就不是有效信息,在心学的语境下,就可以视为没有。

66、同一时期跟鬼谷子学艺,作者可能还感觉不尽兴,

67、其次,判断一个信息是否有效输入或输出,要反复诚实地体会自己的切身感受,相信自己的直觉。

68、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69、也就是真正致知的人,真正见性的人,真正明明德的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心做回了主人,不再被意识(物)所左右。待人接物都是自然流露,一言一行都会自然地体现出来。

70、他的功绩很多,除了教授阳明心学外,基本都与战争有关,功劳最大的一次就是以一己之力,剿灭了宁王叛乱.

71、现在我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知行合一",就是自己知道的东西马上去做。换句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主席理论),然后同时,同步去做。只知道不马上去做不行。就好比马谡满腹经纶,自幼就熟读兵书,可他并没有随时演练,跟随诸葛亮时也只是在交谈,属于纸上谈兵。而韩信同他有着差不多经历,也熟读兵书,不同的是他在项羽那时尽管不受重用,却每跟随项羽打完一仗后都用自己理论不断演练,假诺自己打此仗该会怎样整合军队,怎样去打?用何计策?…后面就有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韩信垓下十面埋伏了。

72、李莫愁翻译成应为:Don‘tworrylee,就莫名喜感有趣。

73、那么首先,我们假设王阳明活在现代,先不要把他看做一个圣贤高山仰止,而是当做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教育家,现在请他到ted上来做一些简单的演讲,题目叫《信息时代,如何处理内心与外界的关系?》或者《知道许多道理,为什么过不好这一生?》(我随便取的,不重要,关键是实践运用。)

74、王阳明曾对弟子黄直诉说过自己提倡“知行合一”说的动机:“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75、他自己后来总结说,我43岁以前,做事还尚有乡愿意思(考虑个人得失)。现在开始,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即便天下人都说我太狂,我也只依良知行事。

76、所以王阳明会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77、根据总站“书香满边疆、文苑开警营”读书活动安排,本人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认真拜读了度阴山所著《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深知王阳明心学的博大精深,对身处现时代的我们极有启示,今天我将这本书推荐给大家。

78、显然,“一念发动处”便是“行”,所以,意念也就是“行”,而“不善的念”便是指人的私欲之念,人人都有良知,但由于人人生存在世,有这样那样的欲望,私欲之念是不可避免的,而它遮蔽了良知,所以,必须及时消除,特别是要在“发动处有不善”时,立刻消除,如此,才能使“良知”这一心之本体得以恢复。

79、第一个步骤是需要将道德升华为道德生命力,也就是内驱力。

80、最后,我觉得“知行合一"对每个人都非常实用。不知就学,学了就知道了,同时知道了就马上去做,并不是非要把所有东西都学会了才去做甚至不去做。就比如修理汽车发动机,你不知道修,你就得学,你得这样学,一边看书,看图纸,发动机参数等(另外就师傅现场教),一边自己找台旧发动机不断反复拆装。搞懂原理,这样就学会了修理汽车发动机。而不是把书里修理知识,发动机参数记住,把图纸记住,然后听听师傅的理论知识自认为也学会了,然而真正去修理反而并不会修。因为你学的就是些理论知识,况且不一定全记得住,到时还得查阅书里资料,查看图纸和发动机参数,并且还得师傅亲自教导,搞来搞去反而只会点皮毛。同理:你只知道修发动机的原理,一直不去实际操作,久而久之真的一台发动机摆在面前时你不见得会修。而那些一直在修理厂的师傅哪怕学徒(师傅指引)肯定会立马修好。这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的好处。

81、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82、感悟:很多人都以为圣人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圣人其实很简单、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恶,并能从善如流、嫉恶如仇。这就是大道至简。可说起来容易简单,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83、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8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大学》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说做圣人的道理我自己心里本来就具足的,之前是因为我在外面的事物中去找这个“理”,所以这是完全不对的啊。这个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

85、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