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叶圣陶简介的资料(36段精选句子)

叶圣陶简介的资料

1、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素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小说作品。1923年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堪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开山之作。此外,叶圣陶还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编辑过多种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火灾》《潘先生在难中》等。

2、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突出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叶圣陶简介的资料)。

3、1919年到1924年,是叶圣陶以“五四”为中心的早期创作阶段。他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运动初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他的出版于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学史上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第一个是郁达夫的《沉沦》)。

4、      《藕与莼菜》,现代作家叶圣陶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已收入七年级语文第一册课本第八课。

5、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研学旅行”导师专题研修学习感悟·梁冬青

6、寻找和表达美的元素——《兰亭集序》诵读指津

7、所以教育是什么?叶圣陶的结论是:“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简介的资料)。

8、  纪念馆后是一个花园,一角是叶先生在五高时创办的先生农场的旧址。花园另一角是叶圣陶先生的墓地。墓建于宽敞的石台上,墓碑呈石墙形,高耸矗立,碑面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叶圣陶先生墓”6个鎏金大字。

9、品读经典,书香育人——梁冬青老师赴融水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10、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11、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12、展览得到叶圣陶之孙叶永和夫妇、孙女叶小沫女士的大力支持,共展示圣老日记手迹38页,父子家书4封,冰心、老舍、郭绍虞、朱自清等友人信札20通,以及圣老亲手整理并作说明的老照片150张等。其中,圣老日记手迹与友朋信札均为首次公开展示。展览还得到了叶圣陶纪念馆和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鼎力相助。

13、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14、  直到1977年5月,当时叶圣陶先生已经84岁高龄,终于重回甪直了。故地重游,睹物思人,情深情浅,这一行他生出了无限的感慨,便秉夜写下了一首《重游甪直》的诗:“五十五年复此行,淞波卅六一轮轻;应真古塑重经眼,同学诸生尚记名。斗鸭池看残迹在,眠牛泾忆并户行;再来再来沸盈耳,无限殷勤送别情。”

15、风潮结束了,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叫我上车站去接。

16、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17、1894年出生于文化名城苏州的叶圣陶,是从姑苏走出的一代师表。今年是他逝世30周年,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名人馆近日推出《俯仰两无愧——叶圣陶文献展》,以纪念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18、  这样的一份感情,以致于他在离开甪直后的漫漫50多年后,一直念念不忘,曾多次想抽身重回“故里”,看望他在那里的乡亲和学生,看望他曾经执教过的学校,看望在保圣寺内那一株高高的银杏树,却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成行。

19、北平回去不久,便入了商务印书馆编译部,家也搬到上海。从此在上海待下去,直到现在——中间又被朋友拉到福州一次,有一篇《将离》抒写那回的别恨,是缠绵悱恻的文字。这些日子,我在浙江乱跑,有时到上海小住,他常请了假和我各处玩儿或喝酒。但我到上海,总爱出门,他写信给我,老说下回来要畅谈几天才行。

20、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21、第五部分(第9段):对学习叶先生的语文主张,效仿叶先生的品德的思考。

22、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出版、教育部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一直到1982年,还以近九十岁的高龄,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从三十年代开始,叶圣陶主要从事语文教科书的编纂出版工作,文学创作退居次要地位,作品数量显著减少。

23、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也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

24、他的一套语文教材,70多年后,仍有生命力。

25、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书架上,给散失了。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他对于世间妥协的精神是极厌恨的。在这一月中,我看见他发过一次怒;我只看见他发过这一次怒——那便是对于风潮的妥协论者的蔑视。

26、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27、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吗?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

28、三赴大化抒情谊,卅载春秋写情怀——大高30年校庆活动纪实

29、语言学家吕叔湘把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总结为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即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即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30、那时他写童话的材料,有时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得真快啊。”

31、又一日,县教育会要开办小学成绩展览会,各学校临时拼凑,纷纷作假。学校为了保护花草,禁止学生入园。叶圣陶又问:“学生不能亲近自然,即使没有一花一叶损坏,又有何用?”

32、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33、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34、“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35、■苏州公立第一中学堂毕业照(后排右一为叶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