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木心诗歌 『17好句摘抄』

木心诗歌

1、已经很多年/流行穿蘑菇色风衣/流行很多年/不好说流行/说什么/人穿了蘑菇色风衣走在路上/比蘑菇多两只脚/蘑菇圆/人不圆/蘑菇静/人不静/走来走去/蘑菇有鲜味/人没有鲜味/人吃蘑菇蘑菇不吃人/我也不吃没有鲜味的人/

2、文学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说,木心先生最擅小诗或汉俳类诗体,语言浸着“五四”新文学的滋味,意象透着“从前”词与物的美,以及奇妙的隐喻。这首《从前慢》,便是他小诗中的精彩之作。

3、我明白了,原来题目也是一句诗,同样省略了主语,全句是“我(诗人)像旷野一棵树”。而且,我“渐老/渐如枯枝”,“晴空下/枝桠纤繁成晕”,诗人的镜头现在切换到旷野的一棵树上。这是用电影里蒙太奇手法,先拍干枯的老人,然后镜头直接切换到树上。对于读者来说是跳跃,但诗人的跳跃,不是无凭无据,空无所依的。前头题目上有树,第二句已经点到枯枝,第四句镜头由“晴空”摇到“枝桠”,显然不突兀,由此及彼,已经水到渠成了。

4、尤其静夜/我的情欲大/纷纷飘下/缀满树枝窗棂/唇涡,胸埠,股壑/平原远山,路和路/都覆盖着我的情欲/因为第二天/又纷纷飘下/更静,更大/我的情欲/

5、是的,木心的答案,常常很简单,但是诚实,符合实际。他的答案往往不是出于概念,而是源于自身的经验。比如有人问木心:“什么是通灵?”这是一个非常玄虚的问题,要说清楚并不容易。木心如何回答呢?他说:“窗外的鸟叫了,嘿,我觉得很好听,这就是通灵。”多好的答案,不用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就将一个神秘的东西解释得清清楚楚。这样的回答不是概念的,而是直觉和观念的。

6、《TheArtofMuxin》(耶鲁画册)

7、(2)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

8、一曲春魂,心怀美丽,悠长的守望涌动着神韵的三月天,行云流水间梦散泉城,幽香的诗句在每个人的境界里寻找远古的风雨,释放情怀,幽幽心曲流淌着别样的美丽。

9、木心自幼出生在达官显贵之族,但1927年所处的时代下背景,也就暗示了他必定要面临时代的悲剧。受父母影响,自幼饱读诗词歌赋,由于和茅盾同住一条街,把茅盾典藏的欧美文学也读了个遍,回忆往事,他总是说:“我如饥似渴,得了文学胃炎症。”或许是自小就和世界文学的大家们打了个照面,骨子里就多了几分他志同道合之人的习性,如果你看过《文学回忆录》就不难发现他喜爱的:尼采,老子,陶渊明,曹雪芹……真性情之人。

10、《从前慢》是***当代作家、画家木心先生创作的一首诗歌,被收录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2011年底,木心先生去世。《从前慢》开始被人传颂,这首诗被当成了情诗,广为流传。

11、借我一个暮年/借我碎片/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借我变如不曾改变/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借我可预知的脸/借我悲怆的磊落/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12、作为偷师先生的人之我恬不知耻的模仿剽窃过先生的题目词语句子结构格律等等不止一次,美其名曰变奏和代作复格,由是敬佩之余,实感在读诗时,大有搜尽奇峰打草稿之势,正如先生美术作品鲜有工笔重彩、泼墨长卷、金碧山水,他的诗也总是在细节处动人,小处见大。

13、因此,西方哲学是循序渐进、条理分明的,从因到果一层一层的关系很清楚,可以面向大众,作知识的传授;***古代哲学则主要靠领悟,难以做普及型的传授,只能面对几个慧心人。前者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后者则是超越逻辑的。木心的思维方式具有后者的特质,但又多了一点西方哲学思维的痕迹,他说自己是修辞思维,我更愿意将其称作诗性思维。

14、第二节,由年轻时的初恋,直接跳到二十年后,二十年间的故事省略了,留下空间给读者想象。“二十年后我回来了”,回来又怎样?我“仍然是一见倾心”。相见之后,“往昔的乐曲又起清音”,紧扣前面“金琴”的比喻,二十年后情人相见的所有新旧话题一句就概括了。“曲罢你踏上归家的路程”。短暂相见,“你”还得回去,因为你已结婚,有家庭,是人媳、人妻、人母了。“踏上”一词,尽显“你”离开时的沉重心情。“你又成了饭桌/成了床铺,成了矮凳”,一位家庭主妇的日常生活,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家做饭,陪丈夫,带孩子。诗人选用三个普通家具:饭桌、床铺、矮凳,指代了“你”的全部生活。三个词,见出诗人的慧心与技术。接着,又来个强调,“谁也不知那倚着的/躺着的,坐着的/是一架稀世珍贵的金琴”,突出“你”在家庭中的地位:默默无闻,不被重视,普普通通。他们(家庭)不知道你是一架“金琴”,且有“稀世珍贵的”价值,甚至“全家时时抱怨”,“还不如四邻”对你了解,对你好。“我”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15、从前的游子一直没有还乡 他被那渔火与时光拖住,一生漂泊在外。

16、他起句两个字,“渐老”,声音短促、急切,劈面而来。谁渐老?是树吗?题目是写树啊。不,是人。你看他第二句“渐如枯枝”,如果是树,这个明喻就不好解释了,不能用枯枝来比喻树吧。诗人是说,我渐老,渐渐地如枯枝了。省略的主语是诗人:“我”。诗人惜墨如金,不愿多写一个字。汉语可以没有主语,在古诗词里常见;英文就不行,因此英译就不免拖沓,所以讲汉语其实最适宜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