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赏析(41个文字精选)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赏析

1、   ①尊重为先,“以人为本”,尊重村民意愿及文化生态;②***扶持,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提升村民基础生活质量;③提高意识,加强文化普及宣传,提高保护村落的文化自觉;④商业开发,可以适当引入民间商业基金;⑤法律规范,出台法律法规,使传统村落保护规范化。(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杜甫赏析)。

2、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3、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5、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6、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7、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

8、    C.政和二年/大长公主丧/罢上元端门观灯/执中言/不宜以长主故阏众/情愿特为徙日/以昭与民同乐之意/帝重逆其请/为申五日期/

9、此时月光如水,明亮如昼,好似那月中的兔儿,也秋毫可见!

10、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11、   B.文字的产生是在语言产生之后,不管是表意文字、表词文字还是标声文字,都是民族语言的符号和辅助工具。

12、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13、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15、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16、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级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

17、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18、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王国维《点绛唇屏却相思》

19、(赏析)唐贞元十九年(803)韩愈与张署皆任监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德宗进言,极论宫市之弊,韩被贬为阳山(广东阳山)县令,张被贬为临武(湖南临武)县令。贞元廿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宪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两次大赦由于湖南观察使扬恁的从中作梗,他们均未能调回京都,只改官江陵。先因直谏遭贬,后又受抑于扬恁,适逢中秋良夜,身处羁旅客馆,举头望月之际,心中感触万分,不能不遣怀笔端了。此诗笔调近似散文,语言古朴,直陈其事。诗中写君歌、我歌和衷共诉,尽致淋漓。开首四句,恰似序文,铺叙环境:清风明月,万籁俱寂。接着写张署所歌内容:叙述谪迁之苦,宦途险***,令人落泪。最后写我歌,却只写月色,人生有命,应借月色开怀痛饮等等,故作旷达。明写张功曹谪迁赦回经历艰难,实则自述同病相怜之困苦。全诗抑扬开阖,波澜曲折。音节多变,韵脚灵活。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极好地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变化。八月十五夜月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译文及注释)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此时月光如水,明亮如昼,好似那月中的兔儿,也秋毫可见!(赏析)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20、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唐代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1、①    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②端午节的起源也说法甚多③“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最深/“纪念屈原说”占据主流地位

22、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23、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

24、D.“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

2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26、露冷风轻霁魄圆,高楼更在碧山巅。四溟水合疑无地,

27、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28、译文:同看明月都该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29、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0、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31、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32、云披玉绳净,月满镜轮圆。裛露珠晖冷,凌霜桂影寒。

33、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成边的汉家营”里的土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优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3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3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对月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37、万水归阴,故潮信盈虚因月。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有物指磨金镜净,何人拏攫银河决?想子胥今夜见嫦娥,沉冤雪。光直下,蛟龙穴;声直上,蟾蜍窟。对望中天地,洞然...

38、素娥阅尽今和古。何妨小驻听吾语。当年弄影婆娑舞。妙曲虽传,毕竟人何许。

39、B(A.语序不当,应将“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C.句式杂糅,“大多是……”和“以……为主”两种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数量”和“票房”不可用“增强”搭配,另外,“和”改为“还是”。)

40、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