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这里,让我们重温那些耳熟能详〕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

1、这里,让我们重温那些耳熟能详的刻苦勤奋读书的成语典故,看看我国古代名人是如何刻苦读书的。

2、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卫灵公不喜欢他了…(形容爱读书的成语)。

3、直到某年秋天,他在洛阳突然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回忆起家乡吴地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觉得乡情无法排遣,就一跃“逃离北上广”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4、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5、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6、 (出自):《史记·楚世家》:“昔我文公,狐季姬之了也,有宠于献公,好学不倦 。”

7、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吕蒙年轻时,家境贫困,没有钱上学读书。从军后,他虽然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没有文化,不能把战斗经验总结并记录下来。

8、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

9、后来他决定要好好读书涨知识,就收山不打了。没想到有一天他和朋友出去玩又遇上了老虎,在职业病的驱使下,他下马对着老虎就是一摔!

10、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11、指称***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12、张飞:“人马并驰,疾而速…”(人和马一同飞驰,那速度很快)

13、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14、“梦想”二字萦绕嘴边,这简短的两个字,又似乎凝聚了生命所有的力量。倘若我们失去了它,恐怕只会是行尸走肉般地苟延残喘于世。它闪烁着熠熠的光辉。在你跌倒受伤的时候,它就像远方诱人的风景,让你擦干眼泪,继续迎着荆棘奔跑。它无时无刻不为干枯的生命注入鲜活的能量,让激情在全身的每一根神经末梢传递,潮水般覆盖住年轻的生命。我们要有执著追求的梦想,要让原本白纸般的生命开出五彩斑斓的花朵,回首以往,使得内心盛满充实与感动。

15、梦想是位老师,处处引导着你;梦想是棵禾苗,等着你为它施肥。走吧!勇敢地走吧!梦想正在向你招手!

16、(翻译):(苏秦)读书想睡觉,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流到脚。

17、示例:哥哥正准备考研究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

18、(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声也。’因起舞。”

19、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誉为“诗仙”。他的代表作《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在后世传播很广。不过,传说李白小的时候,可是个很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才,就把他送到学堂去读书,可是,那些经史、诸子百家的书很难学明白,李白一读起来就犯困,自然更不愿意学了,所以他一抓住机会,就偷跑出学堂去玩。有一天,李白没有上学,跑到小河边去玩。忽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蹲在河边的一块大石旁,正在石头上一下一下地磨着一根铁棍。李白好奇地走到老婆婆身边,问道:“老婆婆,您在干什么?”“我在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没有抬头,她一边磨一边回答。“磨针?把这么粗的铁棍磨成细细的绣花针,这什么时候能磨成啊?”李白脱口而出。而老婆婆这时抬起头,停下手,亲切地对李白说:“孩子,铁棒虽粗,可架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难道铁棒就不能磨成针吗?”

20、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1、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22、余桃啖君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讲的就是卫灵公和弥子瑕的故事:

23、 (示例):苏颋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宋·王傥《唐语林·文学》白首穷经(báishǒuqióngjīng)  (解释):直至年纪老了还在钻研经籍,犹言活到老,学到老。

24、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

25、(图)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6、西汉王莽末年,天下大乱,有个叫隗嚣的跛脚少年在天水起兵反莽想称帝,可惜后来屯据陕甘一带,却被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军歼灭了。

27、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28、凿壁借光成语典故出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9、“天苍苍,野茫茫,读书没有说书忙。”话说某年某月某日,古往今来的社会名流及文坛上声名显赫的大人物济济一堂,开始了关于读书的讨论。主持人高尔基(以下简称高):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老高,你也是的,踩着书迈向成功,于心何忍啊!)很荣幸与诸位在此谈书。

30、描写各种动物的好词好句好段!送给孩子的绝佳作文素材

31、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32、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33、莼羹鲈脍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沉重的,它包含了游子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34、“悬梁”讲的是东汉时期孙敬的故事。出自班固的《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35、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36、由于匡衡孜孜以读,终于成为西汉经学大师,官至丞相。

37、这个成语故事实际上是由“头悬梁”、“锥刺股”两个故事组成的。

38、当然,孔子就不用多介绍了。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等;他是当时最博学者之被后世尊为“圣人”、“万世师表”等;他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9、车胤,晋朝人,从小好学,但因家贫,没有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读书。

40、说当时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弥子瑕还很受卫灵公宠爱。

41、其实,“一龙一猪”是一个劝学成语。这里的“龙”和“猪”都是一种拟人手法,这个成语的创造者是韩愈:

42、指称***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43、所以后世便用“余桃啖君”来比喻爱憎喜怒无常…

44、(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45、说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他在洛阳多年怀才不遇,虽然觉得自己难以适应官场,但一下子要他放弃功名利禄又不是易事,因此他迟迟都下不了决定。

46、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47、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48、时时刻刻,我们都在为了一个梦想奋斗,甚至不惜一切的去拼搏,或许,在奋斗中,我们的方向不同。但是,我们有一样是相同的,那是自古就不变的,为了自己的梦奋斗不息。

49、晋襄公死后,公子雍即位,太子夷皋是婴儿,他母亲就找大臣赵盾论理。赵盾担心秦国会出兵干预,结果还是引发两国战争。

50、例句:那群惨绿少年,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51、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52、手不释卷 :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53、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54、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55、由于这个成语画面感实在太强了,所以流传久远,成为了东北人的口头禅。

56、受了爸爸的熏陶,我对京剧也产生了兴趣,那悦耳的音乐声和优美的唱腔,也使我渐渐入了迷。

57、一个冬日的夜晚,天降大雪,晚上,孙康早早睡了。半夜时分,孙康从梦中醒来,忽然,他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这样的光亮不是能读书吗?孙康一骨碌爬起来,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室外,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跑跑步,搓搓手。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即使是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学,学有大成,成为饱学之士。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有集十卷。

58、一个夏天的晚上,车胤在院子里摇头晃脑的背书,忽然有一句不会,想找书看看,可是没有灯。这时,他见萤火虫在飞舞光点斑斑,在黑夜中分外耀眼。车胤机灵一动,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起来,不就有灯了吗。说做就做,车胤用白绢做了一个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袋子虽不怎么明亮,但看书还是将就能用。从此,晚上时间又被车胤充分利用。

59、又一次,弥子瑕陪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卫灵公笑着说:“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

60、意指醉心于玩赏某些事物或迷恋于一些有害的事情,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志气。

61、孔子取得非凡的成就,留名千古,恐怕与他孜孜以求、刻苦勤奋是分不开的吧。

62、例句:你这是嘎哈啊,破马张飞的,能不能消停点儿。

63、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

64、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65、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66、王章在牛衣里,冷得浑身发抖。王章以为自己快死了,哭泣着对妻子说:“我的病很重,连盖的被子都没有。看来我就要死去,我们就此诀别吧!”

67、例句:你如今发展的不错,何必去做“下马冯妇”。

68、苏秦小时候很有志向,跟老师鬼谷子学习多年。学成后,苏秦的功名欲望非常强烈,于是,他到了秦国,用“连横”的计谋游说秦惠王文王,秦王没有采纳他的计谋。苏秦没有其他谋生本领,没有经济来源,吃饭穿衣都成了问题。只好破衣烂衫,像个乞丐一样返回故乡。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在大腿上刺一下。就这样坚持了一年,苏秦认为自己有把握了,于是,再次出山。秦国让他伤透了心,不想去了,他周游六国,说服以“合纵”抗秦,苏秦手握六国相印,缔约六国组织,联合抗秦。苏秦成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

69、我从小动手能力就比较强,特别喜欢组装玩具,这个爱好就得益于妈妈。记得小时候,妈妈手把手地用积木教我拼装各种小动物,后来是大吊车、坦克、轮船……刚开始时,各种部件弄得我眼花缭乱,真不知该从何下手,但看到妈妈每次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拼装出一件件成品,我感到十分好奇。在妈妈不厌其烦的指导下,慢慢地,我也可以轻松完成拼装了……

70、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要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的我渐渐的从书籍里获得了做人的道理:退一步,海阔天空;固执,不懂得变通的我从书籍里懂得的灵活变通的重要性;懒散,拘泥于时事的我从书籍里明白了时间的可贵。

71、有句话说得好,当TA爱你的时候,你随意一句话都是宝;TA不爱你的时候,你的生死都是草!

72、“凿壁偷光”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虽然家贫,但是勤学苦读。

73、出自:***——《***共产d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74、他还跑到当时的都城洛阳,向有学问的人请教。认识他的人都说:“这个少年将来一定会是***的栋梁。”祖逖二十四岁的时候,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但他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就没有答应,而是继续努力读书。

75、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人生一世应当纵情适意。既然故乡如此值得留恋,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几千里之外,去博取什么名位呢?接着他毫不犹豫地辞了官,千里驱车,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76、看到这个成语大家一定很奇怪,龙和猪压根就不是一个层面的物种,怎么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成语中呢?

77、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78、如今,我已经用完了五六本绘画本。虽然我的画并不能与画家们的相提并论,但我却深深地喜爱着我的画,因为它们是我汗水的结晶,它们给我带来无穷的生活乐趣,它们使我的性情得到陶冶,让我获得美的享受。我爱绘画,我要永远画下去。

79、凿壁借光:成语典故指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80、孔子取得非凡的成就,留名千古,恐怕与他孜孜以求、刻苦勤奋是分不开的吧。

81、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都说他的人是个好的,只可惜了一件,是犯了“不学无术”四个字的毛病。

82、书,净化着人类的灵魂;书,让人的知识更加丰富;书,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人物;书,把知识带入科技的殿堂。 

83、准备开战前,项羽先让士兵们都饱饱地吃了一顿饭,还命令每个士兵只需带够三天吃的干粮,其余的全部扔掉。然后,项羽又传下命令,把部队渡河时所乘坐的船只,全部凿穿了沉入河里;再把部队做饭、烧水用的锅,全部砸个粉碎,一个也不留。最后,他还让人把部队里所有的帐篷也全部烧毁了,一个不留。这就叫破釜沉舟。

84、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阴沉着脸,准备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鞠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便留下他住了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钱。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85、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86、说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87、(焚膏继晷)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88、我喜欢读书,在快乐的夏天,坐在游泳池边,拿本杂志,品着冰柠檬水,悠哉地幻想着旅游时的情景; 

89、祖逖小时候不爱读书也懒得习武,整天只喜欢到处游玩。但是随着一年年长大,少年时代的祖逖看到***衰落,连年战乱,老百姓无衣无食,生活困苦,内心受到巨大的触动。他非常想为***和百姓做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于是祖逖开始发奋读书,每天从书中汲取丰富的知识。

90、在暑假里,我几乎每天都要用一下电脑,妈妈说我都要变成网虫了,那么喜欢在网上爬来爬去。电脑给了我许多知识,我喜欢电脑。

91、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92、孙敬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视书如命,酷爱读书,常通宵达旦,人称“闭户先生”。

93、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94、“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95、“惨绿少年”出自张固《幽闲鼓吹》,它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