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孺子可教〔这个孩子聪明伶俐,简单的口算〕

孺子可教

1、这个孩子聪明伶俐,简单的口算,谁也比不上他那么快,朋友们都高兴地拍着他的头说:孺子可教。

2、宋仁宗嘉佑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今河南伊阳西主簿属正九品。苏轼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留侯论》就是《进论》中的一篇。(孺子可教)。

3、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4、总之,“子”的本义,就是“婴儿”,不管是刚刚长毛发的婴儿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字形表示的就是婴儿的形象。在古代,“子”与“儿”有所区别,“子”指婴儿,“儿”指幼儿。今天,用双音节的“孩子”来合称了。《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饁彼南亩”。诗句是说,带着妻和孩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南坡向阳的土地上。“妇子”是指妻和孩子,“饁”(yè)是送饭。

5、张良很惊讶,想打那老头。但看到老人年纪很大,便忍住了。他下桥把鞋捡了起来,然后又恭敬地跪着替老人穿上。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

6、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7、成文用法:“孺子可教”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8、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写道:“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9、张良看见老人的举动有一点奇怪,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呆呆地看着他的背影。老人走了一段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还算懂事,是可以培养教育的,过五天后,你在天亮时,到这里来见我。"

10、所以,李学勤在编《字源》时,把“子”的演变归纳了三条线索:

11、老人走了一里路左右,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

12、(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13、(出自)战国·孔子《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4、(感谢你的阅读。如喜欢,请点击顶行标题下方的蓝字“乡人农语”给予关注。)

15、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16、译文: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

17、    同学们,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尊师重道,以礼为先的传统美德,让世界因***而自豪!

18、(解释)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

19、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20、张良的敬老尊贤与持之以恒的态度,为自己赢得了信任与赏识,也正因为他怀着恭敬之心去研读老者所授之书,才能真正领悟书中精髓,并因此受益。想要成大器,就要学会忍耐,尤其是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更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恭敬忍是人生永不败北的策略。

21、(例子)全社会都尊师重教,这是对教师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22、“孺子可教”就来自这个故事。“孺子”是指小孩子。这个成语后来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23、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24、孺子可教出处译文:老人伸脚穿好鞋,然后笑着转身就走了。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

25、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不足:不值得。与:相与。谋:商量。

26、张良见老人是有些古怪,但不是一般的普通人,希望能从老人那里学到一些本领。到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只见老人已经先来了,正坐这等他呢。老人表现出生气的样子说:"你这个年轻人比我这个老头子来得还晚,过五天再来找我。"

27、这孩子聪明伶俐,在表演方面悟性很高,孺子可教,将来前程似锦。

28、   过了一段时间,程颐老师终于醒来,发现了站在门外的兄弟二人,于是立即把他俩请到屋里来,而此时的杨时、游酢已经被冻得话都说不清楚。

29、如唐代李白写下了《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诗歌:

30、   杨时、游酢两人听说二程后便不远万里从南方北上求师。他们跑到河南颍(yǐng)昌拜程颢为师,对老师的学说钻研不懈,一学就是四年。可是好景不长,程颢老师不久就因病去世了。两位学生悲痛万分,他们永远的失去了一位好老师。

31、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粗布衣裳的老人。那老人走到张良面前,直接把一只鞋子丢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 

32、(成语)孺子可教( rú zǐ kě jiào ) 

33、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34、    最后程颐老师得知兄弟两人是为求学而来,便被他们的诚心深深地打动,他决定收下这两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兄弟二人的学业进步很快,最后杨时、游酢都成为了北宋有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35、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36、出处:清·金埴《不下带编》第一卷:“一架绳床共众同,坐虚使院仰清风。独惭三十无能立,难向程门度雪中。”

37、   但杨时、游酢并没有因此终止求学,他们又打听到程颐老师的住处,准备拜他为师。而这时的程颐老先生因为年岁已高,已经不再收学生了。兄弟二人还是准备试一试,他们来到老先生的住处,在经过书房的窗户时,发现程老先生正坐在椅子上闭目而睡。

38、[典故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39、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40、张良更吃惊了,盯着老人离开的背影。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不错,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41、老人把脚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这个老人真是得寸进尺啊。既然已经把鞋子拣上来了,就替他穿上吧,于是张良跪下来给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子,站了起来,看了一眼张良就走了。

42、有一天,张良闲暇时到下邳附近的圯(yí)水桥上散步,看见一位老人坐在那里。老人见张良走过来,把一只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我的鞋子掉在桥下了,去把它给我拣上来。"张良先是一愣,他怎么用命令的口气呢?又一想,他这么大年龄了,就没有和他计较,马上到桥下,把鞋子给他拣了上来。

43、作部首时,俗称“子部”。“子”为《说文》部首第525个。在《汉字部首表》为第54个部首。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的“字表一”中,归于“子”部的字有:子、孔、孕、存、孙、学、孟、孤、孩。而“字表二”没有属于“子”部的字。

44、后来,“孺子可教”就被人们引用为成语,用來赞扬可以教导造就的年轻人。

45、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46、孺子可教(rúzǐkějiào),汉语成语。孺子是小孩子;教是教诲。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47、五天之后,天刚刚亮,张良便向桥边走去。可是,老人比他还要早。等候在桥边的老人责备张良来得太晚,说:“年轻人怎么能比老人来得更晚呢?今天你迟到了,五天之后你再来吧。”

48、(出处)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49、示例:钱钟书《围城》:“你这话给我父亲听见,该说‘孺子可教’了。”

50、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51、(理解)孺子,小孩子;教,教诲。原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谦虚好学,尊师重道,可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