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荀子劝学的启示 「68个精美句子」

荀子劝学的启示

1、为“人”就已经很难了,但是在《劝学》里,荀子并不仅仅满足于为“人”,因为青要胜于蓝的,如何成为“圣贤”,是他对我们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会进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应该具有极度谦卑的心态,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对。在《劝学》通篇,找不到荀子对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经为我们指出了成为“圣贤”的必经之路,在开篇他已经提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的读后感5战国末期我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荀子在《劝学》中写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镂刻而不能坚持下去,就连朽木也不会被折断;但若坚持一直不停地镂刻,就是金属、石头也会被镂穿。(荀子劝学的启示)。

2、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3、人生结交有新有旧,不能结交了新的忘记了旧的,无论如何不能逾越这个为人之道,这里的贵贱不是指地位的尊卑和价值的高低,而是‘无论如何不管怎样’的意思。

4、名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接下来荀子又讲到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就是坚持,针对很多人学习都是三分钟热度的状况提出了必须要锲而不舍才能有所成就,也切合了学习不可以停止的主题。还提到了学习时的心态,切忌心浮气躁,必须脚踏实地,专心致志。

6、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7、  不断向学,能增广见识,远离愚昧无知;坚持向学,能完善自身,远离低俗平庸,诚敬向学,能明辨是非,远离随波逐流。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向学之人身上,言辞语气,举手投足之间都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如素雅之幽兰,散发沁人的清香。孜孜求学,潜心钻研的人,他们不一定是伟人,但绝对是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一定是一个真诚谦虚的人,也会是一个自尊自信的人。如果将他们与市井之人的低俗,贪恋名利之人的势力,庸俗之人的麻木相比,更加突出他们那一种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令人赞叹的气质。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论语·学而篇)

10、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需相结合,而思虑则需审慎,只有审慎地思虑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当经历博学、审问、慎思之后,会形成一套思想理论和评判体系,而在将其付诸实践之前,还需要对其进行明晰的分辨,以及可行性的论证。

11、做人最难的是了解自己,好像禅宗参口头禅“我是谁”一样。为了方便我们了解,荀子给我们暂时确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我是“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如果“蓝”与“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标准,扪心自问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说荀子所要求的“青”与“冰”代表的境界。

12、学习特别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更不能稍遇挫折就委靡不振,这样是不能成大器的。

13、人在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但作为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15、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来说,任何障碍和困难都不能阻止他前行,只要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就会有战胜一切的可能。也许,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难免会让我们感到沮丧,但如果因此而停下脚步,甚至退缩,将永远到不了成功的彼岸。

1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17、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治学之道。此道可分为博学与笃行两个方面,学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8、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义互解”。有没有读书的智慧,这就看出分界。

19、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20、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要有根据,所说的话要有道理。

21、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2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23、(君子生通:性)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24、四是指出学习的最终归宿。学习的过程是诵读《诗》《书》《礼》《乐》《春秋》,独立思考,融会贯通,身体力行,而且能去掉干扰,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乃至达到好学乐道,心利天下成为一种本能,而且这种本能就像“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一样。荀子认为,学习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前提,没有学习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此外,荀子还洞察到了“学习—思考—行动”的学习步骤,无论是学习还是思考,最终都要用于实践,这比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进了一大步。学习者也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培养“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劝学》还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惫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要积善才能使性德的光明显示出来。

25、聪明人想了一千遍也有错误的时候,而愚蠢的人(平凡的人)想一千遍也有正确的时候,意思是:看问题要一分为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始终正确的人和事。

26、关关雎(ju)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7、《劝学》是一笔挖掘不尽的宝藏,我们在品《劝学》中收获太多太多……荀子劝学的读后感4初读《劝学》,荀子时而言物时而论人,感觉毫无章法。但仔细读过三四遍后,思路逐渐清晰,荀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从了解自己,到修养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过程。

28、《劝学》中对学习的理解,启示我们学习要坚持久久为功,博学笃行。古人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行动的人,能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难。“积土为山,积水为海。”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这样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推进中非合作,就一定能不断取得更大成果。”这与荀子在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思想具有一致性。

29、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30、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为学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一知半解、好高鹜远的做法,反对浅尝辄止、骄傲自满、见异思迁的态度。而应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今日悟一事,明日知一理”,积硅步,聚小流,锲而不舍。有一付对联说得好:“好大喜功终成怨府,贪多务得哪得闲时”。学习不要以为琐细而委弃,认为高难而却步,要有日积月累的功夫,“快船迟开晚进港,笨鸟先飞早入林”,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登上万仞高峰,每一步都是同等重要,没有咫尺跬步积累,休想到达绝顶。

31、别座山上的石头,可以取来用以制成加工玉石的研磨工具。意思是做事可以借助于外力。

32、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33、荀子告诫我们,虽然我们生为“人”形,但若不勤于学习,不了解本心,就会与“禽兽”无异。荀子同时告诉我们,经过不断修炼后的为“人”的标准:“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34、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35、(音频:荀子《劝学》白云出岫朗读,文化声声讲解)

36、    再比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利足”二字,人教版的注释从来都是:“脚走得快。”而对“能水”的注释则是:“善于游水。水,用作动词,游水。”这是明显的糊涂。

37、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

38、全文从学习的态度、学习能带来的帮助、学习的重要程度等多个角度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论点,全篇少有直接说理,多用比喻等方式来阐述论点,使得全文更加形象生动。荀子《劝学》的读后感2学习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只有不断地加以学习,自己才可以变成优秀的人。而荀子劝学讲的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很多的时候。我们不登上高山是永远都不知道高山有多高的,正如我们不去看看大海,永远都不知道大海有多深一般。

39、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40、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4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42、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43、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4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5、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46、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

47、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逾。(汉·辛延年·羽林郎)

48、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49、阻止人民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50、伊人指意中所思之人,一方指河的对岸。意思是我思念的人离我很远。

51、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生下来就天赋异禀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都是普通人,然后,在芸芸众生之中,每个人的智力与学识,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同。很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他们掌握知识的丰富度不同。即使天资聪慧,如果怠惰于学,也会一事无成。相反即使天生愚钝,如果肯刻苦学习,他也可以取得成就。我们要热衷学习,更要善于学习,切忌墨守成规,东施效颦,每个人应该常常反思,总结经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52、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比喻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只要学生努力,会比老师更优秀。

53、学习知识时时刻刻琢磨钻研,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54、荀子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他老人家非常慈悲而且耐心,从天地间的现象、事理到《诗》、《书》、《礼》、《乐》、《春秋》等纲要,深入浅出的举例论述,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人本该如此”。但我们的人生为何在不断退色(从青→蓝→浅蓝→灰)?为何我们“渐行渐远”远离大道呢?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5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资质,禀赋。

56、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57、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58、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59、  学无止境,对于知识的追求,对于学问的探讨,是一条漫漫长路,没有人知道路的尽头。我们应该永不停下求学的脚步。

60、(音频:《新杏坛》 20131110 兰陵的荀子,荀子的人性)

61、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6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63、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64、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65、    读书,除了获得知识(包括思想认识),还可以启发读书的智慧。本文的论证方法多用比喻,其特点是形象生动,而理解的难点则在于从生动的“形象”回归理性,这也是极好的思维训练的平台。

66、...........................................................

67、他人以桃子赠送我,我要以李子回送。比喻亲朋好友的礼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