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哲学问题 『43条美句精选』

哲学问题

1、毕比认为哲学怀疑论有两个主要依据:方法论的讨战和异议的挑战。前者指哲学家们使用的方法论并非“真理导向”的方法论,因而缺乏充分理由去宣称可以藉之获致真理。异议的挑战指不论一个哲学家对某一哲学问题的主张为何,他总可以发现与自身立场不兼容的观点,而这些观点的提出者同他一样理性且有足够见识,这使得整个哲学家社群无权宣称任何一个哲学看法是正确的。学过哲学的人对异议挑战的现象应该不陌生,但为何说哲学的方法论并非真理导向呢?毕比认为,这是因为该方法论中的两个核心部分——哲学证据及理论优点极大化(又称“最佳解释推论”(IBE,inferencetothebestexplanation)或“溯因法”(abductivemethod))——皆非真理导向。在证据问题上,毕比举了多个例子说明我们对于多数哲学问题的直觉是彼此冲突的;她认为这些冲突的直觉源自彼此抵触的理论预设,这进而使得哲学家缺乏有效的方法去决断它们中的何者正确。在IBE问题上,毕比指出:科学家有归纳证据去相信IBE可以导致科学真理,但哲学家则缺乏归纳证据去相信IBE可以导致哲学真理;即便我们同意IBE推论中的个别项目是真理导向的,哲学家们仍然缺乏有关它们各自重要性或权重的共识,因而难以决断哪个理论才是“总体来说”最佳的理论。

2、也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 西方哲学家之一。他在数理逻辑的研究领域曾作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他多方面的成就,他一生曾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1950年的诺贝尔奖。

3、科学与宗教在历史上一直是冲突不断,但冲突的原因不在于二者的本质,而是很复杂的。

4、奥古斯特·孔德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的创始人,实证主义哲学家。他批判神学和形而上学,强调知识产生于感官体验,来源于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他认为,人所知的只是经验现象或事实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科学就是要寻求这些关系,用最简化的方式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产生各种规律。(哲学问题)。

5、新京报:总体来看,现在英美分析哲学的崛起势头比较明显,哲学也越来越和科学进行密切的互动。你在这本书里也多次提及哲学与心理学、神经科学这些学科之间的关联。去年中科院也成立了哲学研究所,在你看来哲学和科学目前有一种怎样的关系?

6、徐英瑾:语言本身就是思想的体现,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母语会奠定一个人思考的基本框架。我觉得语言是我们学习任何一门技艺、学科的基础,但是对哲学可能尤为重要。因为哲学的道理常常极为抽象深邃,而且总是有些缺乏实例,你面前的文本语言可能是你全部的学习物料。所以我们开玩笑说,一个人哲学搞不好,多半是因为语文可能是体育老师教的。

7、第一个问题:世界的本原或世界最初是怎么来的

8、①第一个方面是问题,这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实质的起源。在这一领域,对于问题的回答始终存在两个根本不同的答案,形成了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两个阵营,两个基本派别和哲学的两个相对路线。所有认为意识是第物质是第二性质的哲学流派,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存在于意识上,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属于唯心主义。它是次要的,也就是说,物质先于意识,而意识形态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系属于唯物主义。

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d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包括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作了生动的运用和具体的发展。

10、“中文房间”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

11、哲学按照词源有热爱智慧的意思。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就西方学术史来说,哲学是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涉及等概念。早期,哲学衍生出科学。后来,哲学成为与科学并行的学科。

12、这个问题也是哲学本体论所牵带出来的一个问题。所谓的经验,就是我们感官所能感觉到的东西。(哲学问题)。

13、英美分析哲学属于无主体哲学,主要原因是,第休谟从极端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将人的自我消解为一系列凌乱、离散的经验,取消了认识主体,分析哲学在其初期继承了经验主义传统;第语言转向之后,认识问题被意义问题取代,思维的地位被语言取代,人们关注的是语言与对象的关系,作为认识和思维的主体从哲学视野中消失。在科学哲学中,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只谈验证的逻辑,而绝口不提发现的心理学。在回避不了主体的地方,分析哲学家持反主体观点,具体表现在对笛卡尔和康德的批评上,其中最典型的是英国哲学家赖尔在《心的分析》一书中对他所谓的笛卡尔的“机器幽灵说”的无情攻击。

14、在徐英瑾看来,目前高考的作文题常常会以哲学意象或是隐喻的形式出现,哲学与语言表达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如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哲学的基础。同时,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结合自己生活的常识提炼哲理。

15、假定有这样一个社会,那里的人们必须遵照一个统治者的命令去行动,但他们遵守起来很快乐,而且整个社会运行平稳,完全没有那些困扰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犯罪、失业、经济匮乏等。唯一的问题在于没有人(可能除了统治者以外)是自由的。在那里没有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每一个人都在同一种宗教里被培养长大。而且任何形式的反常、与众不同的行为或信仰所得到的惩罚都是严厉的(通常是死刑)。你怎样去说服这样一个社会中的成员意识到他们失去了某些重要的东西?一如问题这个问题的含义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于在不理解或根本不试图去理解“自由”是什么意思的情况下就对”自由”大加褒扬,以致当我们不得不给出理由时,我们发现自己所能说的只能是一再坚持“自由是好的”,但相对什么是好的?对于幸福或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来说,它并不是必需的。我们很容易找到或想像一个社会,那里的人民快乐富足,但在我们的意义上却不是自由的。可是什么叫“在我们的意义上”?这样说总有意义吗?自由是产生快乐和富足的一种方式吗?抑或自由本身就是目标,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人类生活的这一特征也要加以维护?为什么是这样?如果自由是某种有害的东西怎么办(比如不系座椅安全带的自由)?如果一个人的自由威胁到他人的自由怎么办(比如纳粹支持者鼓吹暴力和不容异说的讲演自由,或者一个反复无常的、具有潜在危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由)?

16、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

17、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或应当相信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它是一种对事物寻根究底的过程,一种对那些在大部分时间里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未有过疑问或从未明确表达出来的想法提出根本质疑的过程。比如我们认定一些行为是正确的而另一些是错误的,这有什么理由?我们知道杀人是不对的,但为什么如此?它总能成立吗?战争时如何?出生前怎么祥?对一个生命已经不可挽回而又忍受着极大痛苦的人来说怎么样?如果世界变得如此拥挤,以致不是这些人死,就是另一些人死,那又将如何?不论你对这些困难的问题作何反应,你的回答都反映出一张信念与思想之网,你很可能在对这些观念进行初次反思之前从未理清过它。所以毫不奇怪,当一个人首次试图去思考他以前从未讨论过的一些问题时,其结果很可能是令人尴尬的、愚笨的甚至是令人心灰意冷的。这就是哲学问题背后的一般旨趣:它教给我们怎样去思考、澄清和论证我们所相信的东西,让我们亲自把这些想法理清,然后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它们呈现给其他可能持不同意见的人。因此,哲学经常是当两个哲学家或学习哲学的学生相互辩论时凭着意见的不同而有所推进的。有时争论似乎显得无关紧要,或者好像仅仅是语义上的问题,然而由于我们所寻求的正是基本的含义和定义,因此,即使是有关语词含义——特别是像“自由”、“真理”和“自我”这样的词——的争论,对我们所相信的一切也是至关重要的。明白了这些以后,让我们以一连串有些奇特但却发人深省的问题开始我们的学习。每一个问题都旨在让你思考各种类型的哲学问题并表达出你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在阅读后面的文字之前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写出来,那么你将受益匪浅)。

18、基督教神学与西方哲学一直处于一种互动关系之中。基督教接受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这些哲学都经过基督教神学的批判性改造,成为基督教神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19、但你却仍然固执己见。你所相信的——与所有其他人的观点相对立,与绝大部分常识相对立——是真的吗?其实,这取决于我们所说的“真”是什么意思。如果“真”指的是“事物实际存在的方式”,那么无论有多少人懂得它或拒绝它就无所渭了。但如果“真”的意思要部分取决于人们所相信的东西和所达成的共识,那又将如何?比如说,一个英文词的意思不可能只有一个人知道,一个语词之所以有英文含义,是因为说英语的人就这种含义(多少)达成了共识。算术真理——比如“2+5=7”一部分程度上就取决于约定,取决于对某种符号(例如“2”和“+”)的意思所达成的普遍共识。这对于描述世界的科学理论也是真的吗?

20、①它是揭示哲学发展规律的指南。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21、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包括国际政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争权夺利的斗争,与公正、仁慈等道义原则无涉。他说,政治的统治手段和措施应该同宗教、道德和社会影响完全区别开来,除非它们直接影响到政治决策。

22、在生活富足的年代,人们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后,思想世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时人们思考的哲学范围比较大,包括了诸多方面,形式也比较多样。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渗入到各个领域,这正是哲学的多样化发展,我们称之为"富足哲学"。

23、凡尔赛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表达的用语要“高大上”,不“高大上”你玩不了凡尔赛。这些用语无形中铸造了一个语言的屏障,这些语言正式、华丽,甚至有些过分的繁琐,但是也抵抗了一些碎片化表达的侵入。凡尔赛的一个宗师级作品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它为了复原法国文化浸染下的俄罗斯青年的谈话方式,大量地在文本里加法语。凡尔赛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小团体里身份认同的彰显和巩固,这个在很多专业领域其实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法学、医学、生物学等圈子可能都会有自己的这样一道语言屏障,它们确实抬高了屏障外的人的理解成本,但至少维护了一种语言的纯粹性,至少抵御了“萌化”、“火星文”化。

24、(7)  Kornblith,H.,20「IsPhilosophicalKnowledgePossible?」InMachuca,2103,pp.260–

25、中国哲学是治理为核心,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都是如此。为了让社会治理的哲学理论合理化,各个中国哲学体系大都以人为核心,展开以人为联系纽带的天,地,自然,万物,神,鬼的世界认知体系。中国哲学的核心是人,是人的治理。

26、6)本体论上的简单性(ontologicalsimplicity,又称为「奥坎剃刀」):该理论是否假设了比较少种类的事物?(本体论上越简单的理论通常被认为越佳。)

27、囚徒困境:两个囚犯被分开关押。如果两人都不认罪,就都无罪释放。如果两人都认罪,就判轻刑。如果一人认罪一人不认罪,认罪的无罪释放,不认罪的判死刑。

28、由于反形而上学的风潮,二十世纪各派哲学很少以理论体系形式出现,有的极具方法论特色,有的以批判和否定为特征。对于我们来说,应该看到西方反形而上学倾向是哲学内部学理研究的结果,是大胆怀疑、勇于否定的精神的表现,否定形而上学之后往往有深刻的、新颖的东西出现。   

2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从而在科学认知的认识论范畴中确定了人类求知的可能性意义,消解了不可知论对科学探索合法性的消解,确证了人类求知的前提合理性和实践现实性。在逻辑的世界图景中,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也是可以被呈现的,而且这种认识和呈现在一定条件下是明确的和统一的,所不同的只是已经被认识和尚未被认识的差别。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是有答案且是可以被正确回答的。

30、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为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31、色情是关乎所有人的普遍性问题,无论是相关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在本书中感受到巴塔耶的魔力。

32、(14)  Williamson,T.,200ThePhilosophyofPhilosophy.Malden,MA:Wiley-Blackwell.

33、其内容是:一只猫、一些放射性元素和一瓶毒气一起被封闭在一个盒子里一个小时。在一个小时内,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几率为50%。如果衰变,那么一个连接在盖革计数器上的锤子就会被触发,并打碎瓶子,释放毒气,杀死猫。

34、在富裕时代,在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问题之后,思想世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哲学的思考是广泛的,包括很多方面,也有各种形式。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渗透到各个领域,这就是哲学的多元化,我们称之为富足哲学。

35、然而,如果说要准确地确定思想是何时决定死亡以及采取什么微妙的步骤,是很困难的事,那么,从死亡行动中获取思想预设的结果则是比较容易的了。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一就像在情节剧中那样——自杀,就是认可,就是承认被生活超越或是承认人们并不理解生活。我不必把这种类比扯得太远,还是回过头来用一些通常的用语加以说明。自杀只不过是承认生活着并不“值得”。诚然,生活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还继续着由存在支配着的行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习惯。一个人自愿地去死,则说明这个人认识到——即使是下意识的——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到人活着的任何深刻理由都是不存在的,就是认识到日常行为是无意义的,遭受痛苦也是无用的。

36、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罗素和摩尔背弃了德国唯心主义的影响,转到实在论立场,认为事实独立于经验存在,没有人的感觉经验,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紧接着,培里、蒙塔古等六位美国哲学家批评罗伊斯的绝对唯心主义,公开自己的新实在论立场。他们坚持被认识的对象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批驳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不可分的唯心主义观点。到了二十年代,以桑塔亚那、德雷克、斯特朗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哲学家自称为批判的实在论者,以别于新实在论立场,因为他们企图克服新实在论的诸多困难。当然,他们仍然坚持反对将经验等同于存在的唯心论立场。这批人中的R·W·塞拉斯在三十年代转向唯物主义,在四十年代表示赞成辩证唯物主义。

37、如何更好的认识人类社会、并解决关于人类的问题。

38、05:51 为什么韩炳哲这么受欢迎?12:30 “哲学”一词的来路18:33 韩炳哲的哲学vs古典学术23:30 打破框架:以小说为载体的哲学30:19 以生活经验自然理解深奥的概念36:24 哲学与心灵鸡汤的区别?40:36 哲学的普适性45:58 我们是否丢失了寻找意义的冲动?50:04 在不确定性中,哲学是一种反思方式53:17 哲学关心“why”,伦理学关心“how”56:00 学院派的哲学教育有什么意义?1:02:30 传播哲学知识的可能性

39、徐英瑾:这个问题大家谈的比较多,首先“语言腐败”的成因很复杂,有很多不方便谈。我这里特别提一个想法,现在大家很流行提“凡尔赛学”,这个词我们很多时候都觉得是一个负面词汇,“凡尔赛”里确实有一些会引发阶级仇恨的因素,不太可取,但是我觉得“凡尔赛”里是蕴含了一种抵抗语言腐败的潜力的。

40、新京报:说回人工智能问题。最近几年有关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走向的预测很多,一部分学者甚至担心所谓“强人工智能”的出现会威胁人类的生存。你觉得人工智能未来可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吗?开个脑洞,假设我们确实面临需要与人工智能并存的局面,你会持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吗?

41、哲学是研究普遍的、基础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它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有独特的思考方式,例如批判的方式、系统化的方法等,并以理性论证为基础。在日常用语中,其可被引申为个人或团体的最基本信仰、概念或态度。

42、新京报:我们知道,很多哲学思考都会借助“思想实验”。比如大家熟知的“缸中之脑”、“电车难题”等。“思想实验”其实也是哲学比较“出圈”的一种方式,像基于“缸中之脑”实验的电影《黑客帝国》就是一种通俗化的哲学表达。思想实验对于我们思考哲学问题有怎样的影响?其中的利弊如何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