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54句农谚语及解释精选

农谚语及解释

1、“禾黄水多”:早稻成熟时节是夏天雨季,几乎天天下雨,非常不利于收割稻禾和晒稻谷。(农谚语及解释)。

2、解释:春天人们要早起准备播种,过了播种季节就无法有好收成。

3、解释:虽然冷锋面势力减弱,有时北方的冷空气仍然很强,冷不防又有一波寒气来袭,於是有这句俗谚。

4、随着秋天的到来,各种庄稼开始陆续成熟。收了南瓜收玉米,收了玉米收芝麻,收了芝麻收花生……一样接一样。此时不管已采收、待采收或者是已播种、待播种,都不适宜多雨。已经采收回来的粮食需要晾晒,晾晒不及时容易发霉变质。还在地里干浆了的大豆、稻谷等,遇到多雨会导致发芽落果等而减产。秋分前后也有需要种植的作物,如果雨水多,土壤容易板结等,不利农作物生长。

5、  菜园子没神没鬼,靠的是肥和水。菜园子没有神秘可言,只要肥水充足,蔬菜的产出就多,质量也好。

6、白露白迷迷,秋分稻莠齐。寒露楼青稻,霜降一齐倒。

7、白露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昼夜温差要加大了,稻来到了灌浆成熟的关键时刻,只有足够大的昼夜温差,才有利于籽粒中的更多的淀粉形成。如果这个时候水汽重,雾腾腾的一片就说明昼夜温差足够大!否则就不会形成这么多的水汽。所以说,足够大的昼夜温差,就会让籽粒更加饱满!到秋分时节收获的时候,那就是一个丰收的世界了!(农谚语及解释)。

8、种怕水上漂,农民在播种的时候,都是根据季节、气候、土地的墒情(湿度)适应情况下才播种的,正好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出土生长。一旦水太大了,长时间的在种子上面寖泡着,那么会造成种子上面的泥土僵硬,就是种子发了芽也拱不出土地,长不出苗来,水长时间的在种子上漂着,也可能造成种子的腐烂,根本就生不出芽来。

9、小麦黄的时候就可以收了,等到完全干了收获就会丢掉很多粮食,说的收麦子要抓住时机才行;农村里面的种地都是讲究一个时机,大家把握好了才能收获多。

10、“秋水恶过鬼”:立秋后,溪河、池塘里的水变凉,人若下去游泳容易生病。

11、玉米是喜温好光作物,株行距配置,以宽窄行(宽行80厘米、窄行40厘米)最好。宽窄行通风、透光,能让叶片转开身,一个棒子能打半斤。

12、  种丢年,不钟收年。就是说,某一种农作物在当年收成不好叫丢年,来年种一定会有好收成,所以有的人,甚至会多钟。现在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人们已淡忘了这种说法。

13、  (小麦)种在水上,收在火上。小麦虽然不像水稻,在水里泡着生长,但是,它是喜水的农作物,只要水肥充足,增产潜力很大,但是,到了夏至,被干热风一吹,三两天就到了收割期,即所谓的收在火上。

14、禾苗折断腰,水分上不去,那么禾苗上的籽粒不饱满;禾苗折断腰早,那就颗粒未收,禾苗折断腰晚,那就造成了减产。

15、小寒就是天气寒,皮袄毡靴身上穿。“小寒”是二十四节气的倒数第二个,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度,时值元月份的5日或6日,陕北的气温一般在零下5—10度,天气比较寒冷,所以陕北人民群众,都穿棉裤棉袄,有的人们,尤其是老年人们都穿羊皮袄,或者穿起用羊毛擀制成的暖靴子,故有“皮袄毡靴身上穿”一说。

16、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下雨,清明节会是晴天。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九月十三日无雨,冬季雨雪天气少,会出现—冬干旱。

17、“一月冷死牛,二月冷死马,三月冷死耕田洒(人)”:正月里的天气很冷,农村经常有耕牛被冷死;陆河等地没有马,这是形容二月天气比较冷;三月天气还是比较冷,刮风下雨,农民都要去耕田,形容农民十分辛苦。

18、三月三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农历三月份。民间有“二月龙抬头,三月生轩辕”,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三月初三是轩辕皇帝出生的日子。 因此,每年的这一天,很多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会到“老家河南”的新郑,寻根问祖。

19、“耕田冇师傅,只爱粪来度”:耕田没有什么高超的技术,只要在作物里施些肥就行,就会有收成。

20、  天上沟沟云,地上雨淋淋。观云测雨,很实际。

21、秆黑粉,不抽穗;散黑穗,不长粒;腥黑穗,粒腥味

22、“立夏唔插都罢”:到了立夏时节,插的秧苗几乎不会打谷,不如不插。

23、“七葱八蒜”:七月是种葱、八月是种大蒜的最佳时节。

24、寒露时天气变冷,还没有到零度以下结冰的程度,所以有“寒露是暖节”的说法。寒露过后,即到霜降,庄稼即会被霜杀死,叶子枯萎下来,故有“养过寒露不怨天”一说。 

25、当麦子黄了快要收割的时候,不能刮风,刮大风能够使小麦产生倒伏,而且大风能把麦粒刮下来,这两种情况都能导致麦子减产,农民遭受损失。

26、阴天种豆子的话最好了,湿度大然后也容易发芽;而种棉花一定要晴天,今年种棉花赶上了雨水后来出的苗就少很多了;而种菜最好是连阴天最好了,这些都是种地的一些技巧。

27、“一月冷死牛,二月冷死马,三月冷死耕田洒(人)”:正月里的天气很冷,农村经常有耕牛被冷死;陆河等地没有马,这是形容二月天气比较冷;三月,天气还是比较冷,刮风下雨,农民都要去耕田,形容农民十分辛苦。

28、“小暑大暑,有食懒煮”:小暑大暑时节,天气十分炎热,农民们耕田非常辛苦,有食的东西都懒去煮来吃,宁愿休息。

29、“六月秋宽悠悠,七月秋紧揪揪”:若六月立秋,农民就感觉到时间充裕,干活没有那么紧张;如七月立秋,农民们就感觉时间紧,干活也紧张。

30、  大雾不过当日是好天。过去没有科学仪器观测天气,全凭经验总结,像这样的经验总结,可靠性不大。

31、小满在阳历5月21日或22日,或23日,太阳到黄经60度为准。《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释小满为“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在陕北气温逐渐高起来,土壤亦暖和起来。如苜蓿,豌豆等开出了花朵,故有“小满一枝花”的说法。 

32、农民应该都知道的,作物播种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字:早!早播保全苗,越早越好,越早产量越高;

33、土壤中的养分从那里来?除了土壤中原有的养分外,主要靠施肥来充补,因为农作物收获后,要从土壤中带走一定量的营养元素(如小麦每100公斤籽粒中含氮4公斤、含磷0.45公斤、含钾0.6公斤)。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并带走的营养,必须以肥料的形式如数归还,否则就会出现“贫血症”(养分贫瘠)或“富积症”(补充过量)。只有达到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各种养分平衡,才能实现优质、高产。但是,施肥过多也会造成减产。如氮肥施用过多,常常会造成庄稼疯长,贪青晚熟,病虫加重,容易倒伏,籽粒秕小,品质下降,产量降低。“惯养出娇子,肥田出秕谷”就是这个道理。要想获得高产,首先要施足底肥。底肥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培肥和改良土壤,二是可以不断地供给庄稼整个生长期的养分。一般用肥效持久的有机肥和复合肥作底肥,追肥主要是氮肥。如小麦的施肥方法为:有机肥和磷、钾肥的全部、氮肥的70-80%作底肥,氮肥的20-30%作追肥。玉米施肥方法为:占施肥量的10-20%作底肥(又称种肥),80-90%作追肥。追肥一般都在作物的需肥高峰期(大生长期),如小麦在起身期,玉米在拔节期。只有合理施用肥料,才能优质高产。农谚“底肥不足苗不长,追肥不足苗不旺”。施肥不合理,产量出问题。肥料施不够,产量打折扣)。就是这个道理。

34、豆子种下后当天就可以发芽,等过几天再下雨就不怕了,就怕当天播种当天下雨;因为豆子一般是夏天种,此时雨水较多,所以人们会比较担心下雨。

35、“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以阳历来看在第二年的1月20日或21日,此时太阳正好到达黄经300度。陕北历史上在这里年极端气温在零下30—25度。是为最冷的时期,滴水成冰,无怪谚语说“小寒大寒,滴水成团”。 

36、这句话说的是小麦的病,如果杆发黑就不会长穗了;如果穗黑不长粒,穗如果腥味,那么粒就是有问题了;碰到这种问题要抓紧治疗,不然损失就大了。

37、“小暑大暑,有食懒煮”:小暑大暑时节,天气十分炎热,农民们耕田非常辛苦,有食的东西都懒去煮来吃,宁愿休息。

38、二十四节气中有“夏至”与“冬至”的两至,“至”是“极”。每年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阳光几乎直射北回线。这时的白昼时最长,夜间亦最短。夏至过后,白天的时间慢慢就短了下来,有谚语说:“过了夏至节,一天短一线”和“夏至一过日渐短”的意思相同。

39、或者后台回复“谚语”获取更多有趣的农业谚语!

40、好的谚语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

41、  一步三棵苗。该话是朝着玉米说的,当时种的品种是白马牙,秸秆高,一是不抗倒伏,二是苗密了爱出枪杆(光长秸秆不长棒子的玉米),所以在定苗时,株距要大。

42、“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

43、“雷打秋项项有”:如果,立秋那天打雷下雨,气温下降,农作物能获得丰收。

44、“三九不刮风,来年一场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5、“番薯淋子芋淋芽”:在番薯打了薯块的时候施肥、在芋子刚发芽的时候多施肥,就能高产丰收。

46、“立秋处暑,便墙着裤”:到了立秋前后时节,农民们经过三夏大忙的干活,累得连穿裤子都站立不稳,要靠着墙头穿。形容人十分疲劳。

47、  棒子不出手,能打五六斗。这是在过去,对玉米亩产的估产。就是说,用手攥玉米棒子,尖儿和根不能出手的情况下能打五六斗,当时一斗是40斤,一亩地的产量是200至240斤。

48、“冬至在月尾,做势阿哥唔知归”:若冬至在十一月下旬,这年冬天的天气会非常暖和,农民耕田不会辛苦。

49、“惊蛰冇过雷先响,四十五日暗天门”:如果惊蛰节气没有到来出现打雷,就会在几十天内出现下雨或阴天的天气,很难见到太阳。

50、  二月里寒食,头寒食种地;三月里寒食,过寒食种地。

51、  老云接驾,日头笑。指傍晚的乌云,接日头的大驾,当日头,将要坠落时,其光在云的夹缝,似笑。这是有雨的征兆。

52、物候法,是农民在长期生产中积累总结出来的。如棉花播种时期要求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度。河南中原地区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2度的时间一般在4月中、下旬(谷雨前后)。播种过早发芽难,而且苗病严重。农民通过枣芽发,杨叶如钱大,椿头大似碗等这些物候现象能科学的把握棉花播种时期。

53、解释:如果立春那一天天气寒冷,那么整个春季的气候就不会再冷下去;如果立春那一天下雨,那么春季的雨量就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