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二十四节气口诀51句

二十四节气口诀

1、雨水,标示着降雨开始,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了,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形成降雨,但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2、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4、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二十四节气口诀)。

5、二十四节气(24solar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口诀)。

6、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节气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民间重要节日。其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属同一系统,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的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气仍旧被作为节日保留了下来。

7、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8、代表着天气回暖,春雷始鸣。万物冒地而出,生机勃勃。

9、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10、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11、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12、想反映回归年四季变化的过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当然就是4个最佳的“节点”,但光有这4个点是远远不够的,农事如播种、插秧、中耕、收获等活动需要固定在每年更精确的时间段,前后不能差十天半月,所以这4个节点还要向下细分,于是每季节平均分成6份,全年为24个节气,一节气为15天左右,这样最适用,就固定为“二十四节气”,沿用于后世。

13、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秋分这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时至秋分,暑热已消,天气转凉,暑凉相分。

14、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

15、夏至,是太阳北行的极致,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夏至这天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高度逐日降低。但对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各地来说,夏至过后,太阳光照仍在增强。

16、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17、口诀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8、 节气歌 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19、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20、惊蛰吃驴打滚: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人们吃驴打滚寓意“害虫死,人翻身”。

21、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22、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23、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我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2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5、立夏标志着夏天的来临,炎暑降至。暴雨变多,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阶段。

26、二十四节气表(24solartermmeter),是中国历法中二十四个特定节令的列表,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7、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

28、大雪,这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29、口诀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下半年逢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30、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中国的农历每3年左右就插入一个闰月,以保持与阳历的一年大致同步,正因为不断插入闰月,所以中国的农历就成了“阴阳历”——既使用阴历月,又用闰月来保证年的平均长度为阳历年长。

31、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合称为“二十四节气”。也有人为其创作了记忆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廿下半年来廿三。

32、真正的阴历,如伊斯兰教的回历,以12个阴历月为一年,一个阴历月平均为5天,12个月为355天左右,比真正阳历的一年少约10天。如果我们的农历也这样,每年春节就会比前一年提前10-11天,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

33、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4、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35、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36、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37、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38、盛夏正式开始。天气开始炎热,暴雨暴雷多的时节。

39、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40、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41、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42、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所对应的节气3二十四节气的谚语

43、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降,霜降。

44、二十四节气之首,也寓意着春天的开始,万物生长。

45、春雨贵如油。这个时节降水明显增加,更好地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

46、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47、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48、显然,这样的历法指导农事活动是非常不便的,必须发展出一套完全反映阳历年的划分方法,与阴历月并行,让每年的季节、气候、农事与这种划分的关系固定下来,历法才实用,于是“节气”就应运而生了。

49、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50、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