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适别董大 〖精选摘抄56条〗

高适别董大

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2、你不要担心前路就没有知己,以阁下高才,天下能有几个人不认识你呢?

3、“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这就是北方的情况,一到了冬天在北方南风很少,实际上南方长江下游可能也是这样。不然的话就没有传说中诸葛亮借东风了,所以这个到了北风,就是冬天的气息。冬天特有的情形。吹雁,雁就是大雁,又叫候鸟。这个雁在北风吹雁,就把雁在北风中那种寒风中飞的那种挣扎状,就写出来了。这写的倒不是很强调时令,就强调一种很大的鸟,在天空中飞得很艰难,因为什么?北风在吹,到处是雪。

4、上来一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这个曛什么意思?就是日光微茫,光不强烈叫曛。那么千里的黄云,满是云彩。黄云,是白天的云,是被昏暗的阳光照射的云。当然这个黄云,不是我们这个黄雾四塞,不是我们这个雾霾。它就是被阳光照,不是充分的阳光照。黄云,或者说下边这个曛,为什么微茫呢?或者是由黄云遮盖着,都是可以理解的。总而言之他用了一个千里到处这种云彩,这种云彩不是黑云,黑云太暗了。说白云,白云太明亮了。用黄云,就是阴沉,这天不是那么好,就把这个氛围就写出来了。这个黄云这两个字就颜色,用颜色来渲染这种氛围。这是用得很好的,注意它不是很冷,不是,千里黄云白日曛,唐王朝到了天宝时期,虽然还是一个很强盛。但是矛盾重重,总之政治上有一些不如人意的事情越来越多,所以整个把这个氛围就描出来了。

5、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6、《山中四月》AprilAlightstotheHills(高适别董大)。

7、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8、(董庭兰青年时代师从凤州(今属陕西凤县)琴师“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诸流派,而青出于蓝,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于“七弦琴”十分古老,难得知音,当时西域音乐又盛极一时,欣赏七弦琴的人就更少了。董庭兰虽然身怀“绝艺”,但因为和者寡少,无人与它交流,他本人又不善于开拓,来欣赏他琴技的人就很少了。这个沉痛的教训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艺术要与群众联系在一起,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于是,董庭兰刻苦钻研“筚篥”的演奏艺术,筚篥是“以软芦为簧、以竹为管”的竖笛,由西域乐人传入中原后,即成为唐代宫廷中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董庭兰走出琴室,常与西域乐师交流技艺,到市井村邑为百姓演出,在民间汲取艺术营养,也到楼馆茶座为名流学士吹奏,故技艺提高很快,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筚篥演奏家。      董庭兰为了吸众家之所长,“周游四方,闻有解者,必往求之。”先后弹过杂调三百,大弄其演奏曲目之广,为当时琴坛罕见。但他认为“多则不精,精则不多”,故只对其中的优秀琴曲精益求精,并不是每首都下同样的功夫。许多著名诗人都成了他的好友。)

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10、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11、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12、讲解专家: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

13、  诗人?这段资料和我们诗中的董庭兰是同一个人吗?再来看另一段资料:

14、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写了《别董大二首》。

15、如果说李颀对董大的评价是形象、具体的话,那么,高适的评价则是概括的、凝炼的。

1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17、诗的第二层感情基调和深沉抑郁转向放达高远。

18、第二层的两句诗主要是对董庭兰辞友远行的安慰与鼓励。“莫愁前路无知己”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诗的四句互为因果关系,第三句是果,第四句为因。倒置的句式,进一步表现董庭兰广交良友,珍重友谊。

19、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20、注释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⑷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⑸京洛:长安和洛阳。

21、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2、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23、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24、(董庭兰,少年时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甚至做了乞丐,向人讨饭。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几年之后就渐受人注意了。)

25、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26、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27、《过洞庭二首》A VisittoLakeCavehall,TwoPoems

28、“曛”,日落余光,昏暗。这一句是送别之时的场景描写。

29、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必担心前方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啊?反问

30、(本诗应写于747年,当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31、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32、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33、温馨提示:《每日解读诗词》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34、  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故称“董大”。

35、我们来看这个题叫《别董大》,唐朝人有个习惯,喜欢用排行称呼人,这是一种尊称。这个董大在家里边,应该是排第一个爷爷,一爷之孙他排第或者在这个家族里边,他排第一叫董大,这个人是谁呀,是当时很著名的一个琴师,这个人叫什么呢?叫董庭兰,董大叫董庭兰。这首诗是写在747年的春天,正是天宝六年,就是前747年。这时有一件事情,就是这首诗具体背景,有一件事情,就是房琯,有一个吏部尚书房琯,跟唐玄宗闹了别扭,被贬出去了。董庭兰是谁?董庭兰是房琯的门客,也就是他们家里养的乐人,这个时候因为房管被贬,贬出朝要到外地去,董大董庭兰也得要离开长安,这个时候也就是这年冬天,高适和董在哪呢,在当时的睢阳见面了。

36、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37、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392-393页

38、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39、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40、《钓台题壁》AnInscriptionfortheFishingPlatform

41、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42、《天峨黑粽歌》AnOdetoBlackDumplings

43、董庭兰与高适相遇,触景生情,哀叹前路茫茫,知音再难遇。

44、《看山》UnderstandingtheMountains

45、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46、BiosketchoftheTranslator:

47、译文: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48、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城已经十多年。

49、这首诗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作者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作者豪迈豁达的胸襟。

50、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1、《滁州西涧》BytheCanyonatChuzhou

52、(唐朝诗人李颀qi2《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53、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54、   我们回到本诗,高适749年才授“封丘尉”,之前一直在躬耕。可见资料中认为本诗写于747年冬天,相对合理。为什么我们要把“董大”的经历尽可能地陈列出来呢?因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首先,董大是因为“房琯”被贬出朝,而离开长安的。那他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呢?诸多原因中可能有两条,一是,他是房琯的门客,房琯离开长安了,他似乎也不便在长安呆下去。二是,董大可能是要去追寻房琯。房琯被贬到“宜春郡”,在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而高适所在的“梁宋”正是通往江南的门户。董大恐怕是要通过这里,去往江南,追随房琯。

55、注释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名第故称“董大”。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⑷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⑸京洛:长安和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