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博尔赫斯全集(85句汇总)

博尔赫斯全集

1、故事一开始,“我”被命运从沉睡中唤醒,于恐惧中看见了“他”。他是我在目前的清醒状态中要排除的人,因为这个活生生的、世俗的人,这个闯进来的、身上载有历史的人会告诉我,我只是他的梦中出现的人,他是通过做梦得以闯到这里来的。这也等于告诉我,我只是一个影,这是最令我恐怖的宣告。但他又是我排斥不了的,因为他是铁的存在——我的过去,于是一场排斥与反排斥的心理战拉开。

2、在那种体验中,他推崇一种抽象的情感,他要赞美所有的人,不论善恶,他急于将自己的情感升华。我的体验同他相反,我关心的是具体的人,如果我把我的情感寄托在某个具体的人 (例如面前这个儿子一般的亲人)身上,赞美就不会被抽空,并且不显得虚假。看来我和他是无法相通了。(博尔赫斯全集)。

3、此为第一部分,后续择日更新。目前发于豆瓣的内容又被锁,望广为扩散。

4、他的诗歌语言具有隽永、凝练、含蓄、深邃的特征,跟中国唐诗宋词里边呈现的意境和格调十分相似,注重用意象来托物言志,把内在情感和外部景物融合在一起,进而体现一种诗情画意的效果。

5、我敬重的翻译大家王永年先生,在此贤者不免,因不熟悉博尔赫斯引用的提瑞西阿斯的故事,未能正确译出;见到赫拉克勒斯与蛇,联想到大力士婴儿时期的神迹,于是将提瑞西阿斯与赫剌克勒斯各不相关的两句,混为一句,作出“提瑞西阿斯……解脱了蛇对赫拉克勒斯的纠缠”的误解。但是王先生的译注,明白地写着“(赫拉)派两条毒蛇去害他,不料被他掐死”,显然与译文矛盾。此一矛盾,即使只读译文也应发现。怎奈经手过眼的诸位编辑,却蒙然昏然,安然恬然放行付印,流布人间误作者及读者至今。

6、他的作品多表现普通人被生活打得遍体鳞伤后的孤独与沉默。与其说他的文字是琐碎无趣的,不如说是细腻入微的。苏童这样评价卡佛:“只有复杂的作家会对语言有超常的狠心肠,杀的杀,剐的剐,留下的反而是文字锻造的一把匕首。”

7、在博迷们的翘首以盼中,上海译文版《博尔赫斯全集》终于于8月横空出世,除了对以前出版的博尔赫斯作品的修订,上海译文版的《博尔赫斯》全集新增的内容还包括博尔赫斯与他人联合创作的幻想小说、侦探小说和文学评论、名作《虚构的动物》等,已经上市的第一辑将共收录了16部作品,可以预计的是新版《博尔赫斯全集》的推出必将掀起新的博尔赫斯阅读狂潮。

8、上译《全集》的“小册子”出法,说穿了,只“赚钱”二字而已。

9、文学家传记其实也是文学批评的形式之对那些作品有很强自传性的作家来说更是如此。无疑,博尔赫斯在埃德温•威廉森笔下就是一位自传性作家,这个观点是比较新颖的,之前国际上对博尔赫斯的小说的看法,要么是运用奇妙的幻想对古典作品进行再创造,要么是根据一本并不存在的著作编写一个奇妙的故事,总之它们是离自传性最远的一种文学。但是这本传记却要证明博尔赫斯所有的小说都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部分角色都影射那些给他带来影响的人(最特殊的是两个人是阿根廷前总统庇隆和博尔赫斯的母亲这两个“独裁者”),他们或化身为某种神秘而邪恶的组织、或者化身为神秘、无面、疤脸的、隐隐中施加影响的“煞星”。埃德温•威廉森对博尔赫斯的诠释相当详细也相当不凡。

10、但情场失意的博尔赫斯在文学之路上随后仿佛也跌之了低谷。比如他颇为自得的《永恒史》1936年四月份出版,而到年底时,才卖出了区区30多本,日后给他带来辉煌与荣耀的《小径分岔的花园》在国家奖的评选中甚至前三名都没有进入,在米高·凯恩图书馆工作区间,上面分发的小礼物让他不时想到自己“卑下凄凉的处境”。大多数人们只看到他的辉煌,其实很少人知道,他的一生大多数时候是以“黑暗、苦涩、失败、无数个无尽又无聊的夜晚还有忽视为伴为生”,正是因此,博尔赫斯才钻进自己的迷宫里久久不肯出来,并创作出了他那迷宫般的作品,就像他经历过的那些女人,他生活中所有经历的黑暗是他的不幸,同时也是他的大幸。

11、我的父亲已经死去,他永远在我身边。当我想要念诵斯温朋的诗句时,我发出的正是,人们告诉我,他的声音。

12、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13、虽然这本传记是以博尔赫斯一生所有的意中人为叙述节点——博尔赫斯总是在结束一段感情之后才开启新感情——但他的堂妹诺拉•朗厄却是本书的核心人物。她不是博尔赫斯的初恋,但最接近于博尔赫斯的理想中的伟大女性。博尔赫斯的偶像是但丁,诺拉·朗厄之于博尔赫斯就像弗罗伦萨美女比阿特丽齐之于大诗人但丁。当然朗厄持久地“铁石心肠”带给博尔赫斯的心灵伤害要比比阿特丽齐之死对但丁的伤害的更大。而且她还嫁给了博尔赫斯的文学上的敌人——先锋派诗人吉龙铎。不仅如此,她还在某段时间还与博尔赫斯最憎恨的智利诗人聂鲁达过从甚密,这可能也是博尔赫斯极度厌恶聂鲁达的原因之一。

14、可能许多读者纠结于霍尔顿的放荡不羁,但是我们哪一个人没有经历过叛逆的少年与青春呢?

15、博尔赫斯把自我装备齐全后便义无反顾地进入到永生者充满混乱颠错繁复的精神内核——再以同质感的出逃,完成了对永生者具有仪式感的追缅、颠覆和埋葬。当然这一过程是借壳完成的。故事文本的壳,一个虚拟的叙述者的壳,时间的壳,历史的壳,神和永生之城不存在的壳,但最为重要的是属于作家自己的创造之壳。

16、如果从文学成就上来看,博尔赫斯的诗歌成就最高,阅读他的诗歌,完全能领略到他的文学精神。

17、EleventotuvolugarenelInstitutoCervantesdeBeijingycontócondiversasactividadesorganizadasporlasembajadasdelospaíseshispanoamericanos,asícomotambiénlasdeEspaña,EstadosUnidosyGuineaEcuatorial. 

18、这样看,如果小说有一个可能的传统的话,那它的基本属性也是建设性的。也就是说这个传统是个动态时态。它会跟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可能退步)而变化——这个变化,主要来自小说观念和一些天才小说家的出现。他们对小说传统总是带来颠覆性的冲击。但最终当他们成为传统的一部分时,那些曾经被颠覆的事物像似诡异地发生了翻转,看过去的景象是——时间在以耐心休整一切不合理的面目。那个曾经完整的秩序(艾略特语)从未受到任何伤损。这几乎给人遐想,小说传统可定义为一种人的精神活动(写作现象)无限循环的可疑结果。这样说似是在否定小说发展逐渐建立起来的科学性和体系性(大学的写作课就是这种科学性和系统性貌似有趣实则僵化的实验模式)。但我们又没有足够的理由来反对。

19、跟他同时代的拉美作家,比如,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于196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诗人聂鲁达于197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三位作家在博尔赫斯面前都是毕恭毕敬,从不敢承认自己在文学成就上超过了博尔赫斯。

20、上译《全集》的开本为小三十二开,正文最多行数24行,每行若有两个标点符号,最多24字。序言,后记首页最多行数11行,其后最多行数14行。饶是这般用心,许多小册子仍撑不到一百页。

21、然而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博尔赫斯全集拆成四五十本小册子出版,这一点我是无论如何,都不敢领教的。

22、这本《巴比伦彩票》,是所有他的小说集里面我最喜欢的,王永年先生翻译的译文特别舒服。此书里面有很多是结集的书中选文,选自《杜撰集》、《虚构集》、《讨论别集》、《沙之书》、《深沉的玫瑰》等多本小说、诗歌集。有想读的朋友可以留意这个旧版。上海译文出版社这些年出了全套版,喜欢的话可以买新版。

23、1914年,博尔赫斯随父母迁居欧洲并定居于日内瓦。在欧洲期,博尔赫斯遍读福楼拜、卡莱尔等欧洲名著,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西班牙逗留期间初次接触极端主义文学流派,并与当地先锋派作家交往,创办文学期刊,发表组诗《红色的旋律》、短篇小说集《赌徒的纸牌》。“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也在博尔赫斯的文学生涯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意识到一名作家必须有很强的政治责任感,一直都坚信革命对于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他晚年时又重温了年轻时在日内瓦的革命热情,强烈反对军国主义。

24、接下来仔细看看“小册子”。浙版《全集》五册,被上译拆分成27册,加上上译独家的13册,上译《全集》已突破40册——如此大手笔才堪称“华丽”,前文称浙版《全集》为“世纪末的华丽”,在此收回。

25、《永生》是博尔赫斯为数不多的超过或接近万字的小说。他的小说多是精短制作。在我的阅读印象里它更近似一篇讨论玄学的论文。但穿插在颠乱的语言和梦呓般的场景中的人和他所经历的可疑事件——又把我带回到是在阅读一篇小说的虚幻情境内。一个澄澈的事实是:他在讲故事。也是在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博尔赫斯善于制造这种让读者和他共同陷于时间和命运被双重混淆的模糊意境中。另一个阅读认知是,构成他小说文本的句子缝隙里都是陷阱。在博尔赫斯看来,一条永生之河就是人的思想(欲望)之河。翻滚的河水里拥挤着虚无的灵魂和悖谬的星辰。人痴迷探索永生的热情,是一种近似精神儋妄的强力意志。它起源和完成于人自身的内部宇宙,又被某种外力推动着前行。

26、该社《莎士比亚全集》,宣传语称为“整个华语世界搜罗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首部诗体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是对河北教育出版社方平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的搬运。

27、名言名句: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我对死亡感到唯一的痛苦,是没能为爱而死。

28、如果感叹他的作品难以捉摸、艰涩费解,或许是我们的人生阅历尚浅。你可以在其他作家的作品里看到情节、技巧,在他的作品里能够看到人生。

29、《巴比伦的抽签游戏》。我不记得什么时间买的。很多年前,貌似逛夜市时到那家卖旧书的老人家中挑来的。他和上面题目类似的版本不同,其实是同一篇小说,只是译者不同。注重语感的我,还是更喜欢上一版本。书里面选择的全部为短篇小说,没有标明选自哪本书,相对来说选择的小说篇章也跟云南人民出版社的不太一样。可以说,两本名字类似但不同版本不同译者的书可以互补。

30、他的作品聚焦于底层人物,性格多忧虑恐惧、处境多悲观残酷。但正是透过冰冷的文字,令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才会更加透彻深切。

31、阿波洛多罗:《图书馆》,第三卷第一章(APOLODORO: Bibliotheca)

32、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在不同时间节点上,两个博尔赫斯先生的对话,倒不如说是年迈的博尔赫斯和自己的对话。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所引申的对话。

33、《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我自己有的只是打印本,因为太厚无法装订,我把它分成了上、下两册,里面精选了很多我比较喜欢的小说:《等待》、《南方》、《结局》、《小径分岔的花园》、《沙之书》、《圆形废墟》、《马可福音》等等。我会经常时不时拿出来读一读,翻一翻。有时候翻过就过瘾了。

34、上海译文出版社《博尔赫斯全集》体例、排版的用意所在,上文应已说清。

35、1999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博尔赫斯全集》,分为小说卷、诗歌卷(上下)、散文卷(上下),共五册,平装。其后推出精装版,同为五册。是为中国第一套博尔赫斯全集,堪称世纪末的华丽。

36、其实,作家内心的纷扰并不亚于外界的混沌。如果说,卡夫卡的城堡只是外在现实的禁锢,那么博尔赫斯则是内忧与外患交织并存。“他把自己的处境和关押在地牢里的一个人相比,虽然知道怎样做能获得自由,但总是不能实现自由。”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博尔赫斯的主人公为何总是受困于迷宫之中,他们和创作者本人一样都得不到精神上的解脱。但无论如何,他不愿也不会承认自己内心的软弱。最终,“弱者”博尔赫斯靠文学意淫了一把强者梦。而现实里,不管他承不承认,“刀”还是从他手中掉了下去。

37、所以当年轻的博尔赫斯先生问,“如何看待这场邂逅?”年迈的博尔赫斯先生的回答是:“我试图把它忘掉。”这是在说回忆是负累所以要告别过往?不,不是的。这段回忆是珍贵的,他认为“他比他的亲生儿子还亲切。”

38、诚然,上译《全集》每本小册子只有作者的序言,后记,并无任何导读之类。不过最基本的每本“单行本”的出版时间,是不是值得标注一下呢?请问如此注重“原貌”的上译诸主事者,这恐怕是“原貌”的重要一部分吧?

39、这位曾经的爵士乐酒吧老板,在30岁的时候才开始写作。《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村上春树的多部书名都与音乐密切相关。在作品中,他将音乐、电影、旅行很好地融合,勾兑成一杯醇香的威士忌。

40、“我”一会儿是阿斯忒里俄斯,一会儿是米诺陶,难道个中有什么深意,系饱学深思,以玄想著称的博尔赫斯有意为之吗?非也。

41、但他第二天还是没有去,这就令人费解了。这段回忆弥足珍贵,为什么博尔赫斯先生却依然试图忘掉呢?

42、我认为博尔赫斯先生还有另一重思考:人与过去和未来是割裂开的,人只活在现世。

43、所以当年轻的博尔赫斯先生问,“如何看待这场邂逅?”年迈的博尔赫斯先生的回答是:“我试图把它忘掉。”这是在说回忆是负累所以要告别过往?不,不是的。这段回忆是珍贵的,他认为“他比他的亲生儿子还亲切。”

44、1924年,博尔赫斯随家人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他很快有了自己的文学小圈子并组织出版文学杂志《船首》,由此,博尔赫斯也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先锋派核心人物,但博尔赫斯在文学上的初露锋芒比不上他与一个女人的相遇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个女人就是诺拉·朗厄。

45、随后几年,虽然博尔赫斯与诺拉·朗厄的关系几经反复,但最终还是失去了她。失去诺拉·朗厄的博尔赫斯仿佛失去贝雅特丽切齐的但丁,他必须独自走向救赎之路,在文学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自我圆满。

46、在最突出的主题“爱情”方面,博尔赫斯的表现比较奇怪。也许是读了太多史诗的原因,总是把感情看得神圣,他总是把女友看作一个可以寄托灵魂的理想人物,就是说他习惯于美化自己的意中人。连传记作者埃德温•威廉森也不仅要怀疑他有没有能力以恰当的态度与她们相处。博尔赫斯喜欢的女性都要比他成熟的多,且使他心生崇拜。但偏偏是又是这类人不喜欢终日埋头书堆的才子,而喜欢那些举止潇洒、热情奔放、热衷社交的嬉皮诗人。

47、上译《全集》第二辑,由浙江文艺版《全集》诗歌卷(上下)组成——浙江文艺版两册书,被上译拆成了12本。

48、博尔赫斯在文学创作上几乎是全能,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随笔小品,他都涉猎过,都取得了很高成就,如果要说他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文学体裁,我认为诗歌第小说第散文第三。

49、名言名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

50、他并不关心承不承认这个梦,或者对他来说,人在梦中无法“承认”梦。他关心的是这场梦的结果,他希望通过做梦达到一个非凡的高度,将日常体验提升,从而最后弄清梦幻将把他和我带到哪里去。我知道,我只有在此刻的清醒状态中,也就是从深层的黑暗中浮出来了之后,才会感到那种虚幻感的折磨——因为我看见了面前的自我 (他)。

51、此文推介的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我非常非常喜欢他,无论他的小说还是诗歌。我也无数次向朋友推荐过,不管对方接不接受? 接受他不是个容易的过程,关于迷宫、匕首、镜子和老虎的金黄,总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我把我珍藏的他的书和有关他的书,贴上来做个汇总。现在大多都是新版。我手头的书,有些是二手淘来的,有些现在有售卖。部分因为旧版缺货嫌绝版太贵,所以,自己打印做了几本。

52、在家庭与爱情之外,阿根廷的法西斯独裁同样也让博尔赫斯深感不自由。他早年曾将布宜诺斯艾利斯比作一座包容一切的巴别塔,立志从“一个一元化的现实中创造出一个虚幻的城市和空间”。中年以后,他屡次陷入政治的纠葛,又眼见阿根廷政局的混乱,心里的“巴别塔”其实早已倒塌。尤其是在庇隆政府独裁期间,他更饱受不公正的待遇。出于对被禁锢的痛恨,博尔赫斯又一次拿起想象的武器。如果说,1946年他拒绝担任庇隆政府任命的“家禽及家兔稽查员”只是反抗的开端,那么,1950年他写下《书与长城》就可以算是对庇隆政府的正面宣战了。

53、首先讨论“分册出版保持原貌”。据我所知,上译全集依据的底本为阿根廷埃梅塞出版社《博尔赫斯全集》——该《全集》为五卷本。埃梅塞出版社于博尔赫斯生前,即推出过作家的“全集”。埃社的《全集》,从最初的一卷本,不断增订至今日的五卷本,博尔赫斯作品最权威出版社的最权威版本,始终是大开本厚书,每册收录作家多部作品——此一原貌,与上译《全集》的四五十本小册子,相去不远,一个在天,一个在地而已。

54、我以为这里援引了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同时踏入一条河流两次。”而这里的河流指时间。

55、《博尔赫斯与萨瓦托对话》是部对话集,依据录音磁带整理,从1974年的12月14日开始,持续到1975年的3月15日,两位大作家的思想通过谈话而汇聚碰撞。谈话涉及了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音乐、电影等分类;这些谈话,也把他们各自的生死观,自由观、名利观都充分激发出来。

56、年长的博尔赫斯先生害怕的也是沉浸梦境,就像以往的七十年一样,做一场大梦,然后接受梦境。

57、《博尔赫斯七席谈》是费尔南多·索伦蒂诺对博尔赫斯的七次谈话实录所构成。博尔赫斯一生中接受过非常多的谈话和对话,他渊博的知识汇聚在脑海中,自谈论侃侃而生。此书也是如此。每个章节前有短语引文,标出每次谈话的大致中心内容。内容跳跃,引文可供参考。后面还附有对博尔赫斯夫人玛丽亚·儿玉的印象等译者的散文。

58、多年后,在博尔赫斯的老情敌吉龙铎的葬礼上,博尔赫斯在母亲的携扶下走到吉龙铎的遗体前,在他额头上献上了轻轻一吻,没人知道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59、但一面是痴情、痛不欲生的博尔赫斯,一面却是随意、放荡的博尔赫斯,中年时期的博尔赫斯“喜欢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不自量力的好色之徒”,比奥伊(《莫雷尔的发明》的作者)的妻子希尔维亚·奥康普更是直言:“博尔赫斯有一颗窒息的心。他喜欢漂亮女人,丑的他更爱,因为这样的话他更能想象她们的脸了。”他一次次把他那些大作《阿莱夫》、《永生》、《武士和女俘》、《神的文字》、《扎伊尔》献给一个又一个漂亮女人,他在美国授课时,希望女生比男生多一些,更是明证。看过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的读者大概能理解此时的博尔赫斯。

60、对话访谈相关(纪录片:镜中人):对话访谈相关(持续更新)

61、上译《全集》第一辑,由浙江文艺版《全集》小说卷,散文卷(上下),外加一本上译独家的《诗艺》组成(这本《诗艺》的海量翻译错误,请看文末链接)——浙江文艺版三册书,被上译拆成了15本。

62、也许是因为博尔赫斯性格更具被动性,他似乎更擅长对现实做出机敏的反应。作者埃德温•威廉森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写作策略,即以非常大的比重极细致地描述博尔赫斯所交往的人和遭遇的事件以及时代背景(非常敬业),这样就使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站在博尔赫斯的位置体会他对人和现实的看法。比如这本传记通过详细描写诺拉•朗厄的张狂的举止和平庸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充分理解到博尔赫斯对她持有的那份“被玷污”的情感:既崇拜又无奈,并且深深鄙视她所迷恋的人。当然,威廉森这种写法也会有误导读者之嫌。

63、查浙江文艺出版社《博尔赫斯全集》,上述错误已经存在,博翁版权落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后,错误一仍其旧。上译版博尔赫斯全集出版前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新文本出版中心主任赵武平接受采访说:“如果我们纯粹是想满足市场需求,那么我们也可以把之前的译本直接印了,但是我们没有,因为我们觉得,同样是养花的,这个花儿既然到我们这里,我们不能不讲究。”质之事实,这一夸说并未做到,实情恐怕更接近“把之前的译本直接印了”。

64、博尔赫斯的好运相对他吃过的苦头,有些来得太迟,1950年他当选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1953年担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在上任前几天他曾随母亲来到这个他盼望已久的殿堂,幸福之情溢于言表,1961年与贝克特同获“福门托奖”,随后他几乎囊获了除诺贝尔奖之外欧美所有文学大奖,但在他母亲去世后,他却说:“我犯了人生最大的错,我没有使自己幸福。”幸运的是,他这个最大的错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让玛丽亚·儿玉抹平了。

65、但他第二天还是没有去,这就令人费解了。这段回忆弥足珍贵,为什么博尔赫斯先生却依然试图忘掉呢?

66、名言名句: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67、不知为何博尔赫斯如此例外,独独他的小说集(以及诗集,散文集等),只有分别以单行本形式出版,方能“保持原貌”,方能让“读者更好地注意到每部作品”?

68、无论是爸爸,还是祖母,都没有对死亡的畏惧。前者是活的不耐烦了,后者是不要大惊小怪。

69、梦终究要做完,他会回到世俗中去,我会重新沉入地底。我还要做努力,我向他朗诵了雨果的永恒的诗句,他感动了,沟通似乎达到,我们在永恒的瞬间里完成了双重的排斥——他的世俗记忆和我的虚无感。可惜这样的瞬间马上就消失了,接下去讨论惠特曼的诗歌时,我们之间又出现不可调和的分歧。他作为一个做梦者,强调惠特曼的体验的真实性,我作为一个清醒者,强调诗歌激情中的虚幻性。也就是对梦中人来说,诗是真实的,对醒着的人来说,诗是虚幻的。

70、想来,“做个男人”的念头此后一定时时缠绕在博尔赫斯心头,但要成为真正的男人又是何等艰难的事。当他在现实里遍寻不到想象中的自由,他只有寄希望于爱情,从情人的絮语中找到一段“颇具诗意的纯美的时光”。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爱情只开花不结果。情人来得快、走得也快,“就像一个热吻一样,还没有滋润对方的唇就立刻感觉不到了”。尽管成年后的博尔赫斯“喜欢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不自量力的好色之徒”,但在女友心目中他只不过是“一个拉着妈妈衣角的孩子”。从创作到私生活,强势而高寿的母亲几乎控制了他大半生,以至于当女友跟他说“拜拜”转身投入别人怀抱时,这位现实里的弱者甚至想以自杀作为了断。

71、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波西·杰克逊系列1)

72、《小王子》这部薄薄的小册子,被几代中国读者奉为经典。这部童话在忧伤的基调中,透露出返璞归真的哲思。不仅是写给小孩子的,更是写给被环境生生熏染得越来越世俗的大人的。

73、2010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获得博尔赫斯独家版权。2015年,上译推出《全集》第一辑。2016年,推出《全集》第二辑。《全集》当前仍在一本小册子,一本小册子地出版,但博氏作品精华,已尽在于第一二辑。而第一二辑,不过是对浙江文艺版《全集》的搬运而已。

74、Laactividadtuvolugarenelmarcodela“PrimeramuestraintegraldeFileteadoPorteño”queestásiendoexhibidaenelInstitutoCervantesdesdeel12demayopasado.

75、死亡和痛苦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活着迷失。我想这才是这篇小说的中心。

76、博尔赫斯的文学风格被认为是非常前卫的,但是他曾吸收了大量的古典学识。前卫性在他那里只相当于涂抹于古典思想这块大蛋糕上一层薄薄的黄油。他实际上是一种很典型的“新古典派”,在这方面,他与王尔德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共鸣。他的散文谈论最多的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学,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英国浪漫派,以及各民族史诗。私底下最吸引他的是犹太人的神秘主义和泛神论哲学家的玄学休系,因而他的文学显示出深邃而迷人的智性。

77、诗人在诗中呈现历史中城市、时间中的个人以及梦等主题。在时间的瞬间性维度之上,个人、城市以及历史会产生某种关联,这也是诗人探索的永恒主题

78、这本博尔赫斯传记有三个主题:爱情、政治和文学。在这三个主题上,本书以描述博尔赫斯解决或平衡自己思想上的矛盾对立的过程中探究他的人格、政治立场和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转变,对他的作品做出新颖的诠释。传记作者埃德温•威廉森为读者描述了一位仿佛相处了很久的老友。尽管他再怎么行事前后矛盾、口是心非,再怎么不可思议不合情理,我们也能从他性格深处找到那根不时崩紧的弦。

79、《另一个》里面抒发的那种复杂情绪是博尔赫斯在创造作品时的真实写照。两个博尔赫斯是两股相对突围的力,他们在中间地带奇迹般地汇合,共同营造了艺术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感到那种微妙的双向沟通,也就是感到日常体验如何转化成艺术幻境,“无”又是如何转化为“有”。所有的体验都是双重的、矛盾的,又是同一瞬间发生的。

80、上译《全集》责编之一周冉声称,“单行本的形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注意到每部作品”。周冉说,“小册子”给了读者更轻松的方式去阅读、去了解博尔赫斯,“我们不会提供一个狭隘的引导,读者去读就好了”。

81、请勿碰瓷莎翁、艾略特、博尔赫斯:再论木心抄袭争议

82、《博尔赫斯全集》这套书是上海译文2015年6月出版的新版合集。对我来说很是缺憾。本来简单的诗歌、小说、评论分开可以独立成本。上海译文则非常坑,把他的书做成了很薄的多本,价格嘛,也就不用说了。现在应该有两辑,我自己只买了第一辑,大概16本。等过段再买第二辑,权当收藏。

83、接下来要探讨的《流放者(一九七七年)》,收录于王永年翻译《深沉的玫瑰》,该诗以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的口吻讲道:

84、在阿根廷展台,我们推介了我国众多著名作家和作品,其中特别突出的是博尔赫斯,中文译著最多的拉美作家,以及《玛法达》由中国台湾著名作家三毛翻译的《玛法达》合集。